分享
【档案见证】被遗忘的三明第一所高等学校

三明第一所高等学校是哪一所?面对这个问题,许多人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三明师专。

但是,档案给了我们不一样的答案。

这是1960年三明市委制发的《关于建立三明工业专科学校与在机关企业内部招生的通知》

 文件明确“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形势,为了贯彻党的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方针,为了培养三明地区各企业所迫切需要的具有较高理论水平与实际工作能力的又红又专的技术干部与满足广大职工及其亲属子弟就学的要求,市委特决定成立我市第一所高等学校——三明工业专科学校。招收初中毕业文化水平的学生入学,学习五年,要求达到现有工业学院本科毕业水平”。

三明第一所高等学校,不是1977年创办并于1981年完成分离独立办学的三明师范大专班,这着实令人诧异。而这所有着“三明第一所高等学校”说法的“三明工业专科学校”为什么会默默无闻,几乎不为人所知呢?

服务三明工业建设

图为60年代初期,三钢外景

图为60年代初期,三化外景

1958年,三明工业基地建设之初,从全国、全省各地抽调了大批专业技术人员,成为三明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当时的市委领导很有远见:要把三明这个重工业基地搞上去,就必须培养自己的人才,培养一代有文化、有知识、有理想的新兴的工业科技人才,毕业后充实到各企业中去,直接为各企业服务。于是,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通过省教育厅、省高教局审核备案,三明市于1960年创办了“三明工业专科学校”。根据当时三明建设的需要,先行设置了冶金、化工、机械、电机、无线电五个科,学制五年。

一位老师带两位学生

三明工业专科学校由三明市工交部主办,当时的市委书记张维兹、三明市科委主任游德峰、阎素等人曾先后担任校长、名誉校长,刘振美任党委书记,漆竞余任常务副校长。

学校筹办的第一年,虽然在报纸上刊登了招生简章,在全省范围内由国家统考统招入校,但生员仍然缺乏。为使招生工作顺利开展,三明市委根据省委指示采用内部分配名额的办法,依靠厂矿企业、机关内部招收解决学生来源问题,所以,这所学校的生源,大多数是来自三明企业中的有点文化又比较年轻的人;有调干生、有刚从部队复员的军人、有工人,也有农民和一部分刚走出初中校门的学生,也招收部分高中毕业生,年龄悬殊比较大。

图为50年代末,三明建设工地上工人在学习平刨车技术

图为1959年8月,三明钢铁厂沈龙祥青年突击队在学习全会公报

为了将这些学生培养成一代有文化、有知识、有理想的新兴的工业科技人才,校长漆竞余可没少操心,他经常找市委书记张维兹汇报情况,并千方百计从各地“挖”了一些高素质、有教学经验、有强烈事业心的老师。至1962年学校停办前统计,学校共有教职员工103人(其中教师69人、职员21人、工人13人)、学生222人。难怪当时有人戏说:一个老师教两个学生!

最后一课

 两年的时间,三明工业专科学校在一天天地成长,一天天地壮大。然而,1962年5月,省委会议决定地专属工业学校一律“下马”。当时的校领导百感交集,一直拖着、顶着,千方百计想法能保住这所学校。但是按照当时国家的形势,只好遵照市委的指示忍痛割爱,统一了“下马”的思想和行动。1962年6月1日在教职员工中做“下马”动员,6月8日在学生中举行“半期考试”,接着就进行遣散动员,从6月10日起分批离校。

 学生中除15人安排在雪峰农场及7人回原厂工作外,其余200人均回家乡支农。6月底,教职工流向也基本确定,除4人退休或离职外,大部分教职工调往其他部门任职。全校师生响应党的号召,含着眼泪告别了这所难忘的学校,走上社会、走向农村、走向基层,去接受新的磨练。因为未完成规定的五年学制,这222名学生都没有取得学历。

补发毕业证书

1984年,为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按照文件的规定,三明工业专科学校被列为中等专业学校,其中149名学生陆续领到了补发的中专毕业证书;部分原系高中毕业入学并学满两年的,领到了补发的大专毕业证书。

三明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办学规模小,存续时间短,第一届的学生还未完成规定学制就下马了,所以逐渐沉寂,逐渐被遗忘。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是档案将这段历史真实地、生动地记录了下来,留下了深刻的岁月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