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1年12月,《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满园春色关不住》,详细地介绍了三明满园春商场的创办过程和经营模式,编后还赞扬满园春“办得很兴旺”“办得很有特色”“是一种很好的经营形式”“不失为很好的尝试”。这样兴旺的综合商场,这样大胆的尝试,从筹办到正式创办不过月余的时间,却受到了人民群众热烈的欢迎,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始终是三明的地标建筑之一。这一切,要从一次特殊的会议说起。 1981年6月末的一个晚上,列东菜市场门口来了一群人,他们绕着菜市场仔仔细细地转了一圈后又围成一圈,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了起来。 “这是列东的中心,是风水宝地,要好好地利用起来” “要打破旧框框,安排特殊的政策,给企业自主权,把它建成三明的商业特区” “不仅要国营,还要集体和个体,这里应当是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 …… 他们是地辖三明市和商业局的领导干部们。他们想利用列东菜市场外的门市部建一个综合商场来解决商业网点不足,群众购物难娱乐难的问题。 允许多渠道进货,发放就业补助,实行水涨船高的浮动工资,延长营业时间……一个又一个金点子被提了出来,经过充分的讨论,会议决定要在三明探索建立一个有特区特色的受群众欢迎综合商场,名字就叫——满园春。 和各种商店相比,综合商场门类多、品种多,顾客不仅可以买到各种商品,还可以吃饭喝茶,娱乐消遣,逛起来别有趣味。改革开放初期,国内的综合商场并不多,北京有东安市场,上海有豫园商场,屈指可数。三明这样的小城市,要创办综合商场问题有很多,最主要的问题还是“谁来开”“卖什么”“怎么管”。 让谁开——投标办店 满园春大酒楼 原先的计划是由商业部门开设网点,考虑到国营商店下班时间歇业关门,群众购物娱乐仍然不方便。于是,想出了投标办店的办法,鼓励集体和个体参与投标。 1981年7月6日,投标招租广告公布后,短短几天的时间就吸引了65家参与投标。满园春管委会根据中标条件择优录取。其中,国营商店7家、集体商店13家、个体商店9家。 卖什么——门类齐全 门类齐全的满园春 满园春商场创办的初衷就是为了方便群众生活,所以“只要是群众需要的就要卖,只要是群众满意的就可以搞”“店面小一点,品种就能多一些”。为了让满园春商场能有更多的门类、更丰富的品种,在选择入驻商铺时,管委会就没少下功夫。一样的餐饮店面,考虑着既要有冷菜也要有热菜,既要有米也要有面,满足不同口味居民的不同需求。建成以后的满园春商场里,有百货、五金交电、糖烟酒、食杂、南北干鲜果品、肉类、海产、野味、蔬菜、饮食、服务和各种修理行业,极大了方便了居民的生活。 怎么管——自负盈亏 满园春内装修精巧的咖啡厅 为了调动各商户的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满园春商场采取店面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个体户不用说了,经营得当,利润就高,经营不善,就面临亏损;国营店和集体店也进行了改革,“松绑”“放权”,国营店根据销售额实行浮动工资,奖罚分明;集体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 为了办好满园春商场,地辖三明市政府在满园春的经营管理、货源物价等方面都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把满园春商场当做三明的商业特区,一边摸索,一边创造。这充分调动了各商户和职工的积极性。商场创办后,商户间互相竞争,商场内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满园春商场内园中苑餐厅服务员在店前欢迎顾客 它们争谁的服务态度好。为了招揽顾客,餐饮商铺不再坐柜卖票,而是主动在店前招揽、通宵营业。四海回味,是一家个体经营的餐饮商铺,这家商铺24小时营业并设置了生日和老人专座,节日优惠供应,免费借用雨伞,一系列的贴心举措使得这家店门庭若市,生意兴隆。 品种繁多的酒水柜 它们争谁的经营品种多。国营店的技术力量雄厚,它们设置了高、中、低档的盘菜,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品种从十几种上升至六十多种;集体店则以各色包点为特色,专门聘请了北方名师切配掌勺,品种达到75种之多;个体商铺则是百花齐放,以大众化饭菜、汤点、盘菜为主,不断更新各色菜肴,刺激消费。 满园春商场在1981年7月正式营业后,得到了居民群众认可。《福建日报》《人民日报》先后报道商场创办经营情况。在随后的几年里,红杏、绿岩、江滨、百花洲等综合性商场陆续建了起来,可谓是一座“满园春”,引来春满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