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统筹谋划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侧记
2021-04-24 09:10:31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肖晓敏 |
分享到:
|
三明日报记者 卢素平 通讯员 刘 涵 一场场春雨滋润过后,三明广阔田野生机勃发:田地里,一台台“铁牛”欢奔,随处可见农民们忙碌的身影;山林间,棵棵果树添新绿,孕育着丰收的希望;蓝天白云下,乡间庭前屋后干净整洁,不时传来欢声笑语…… 奋进在希望的田野上。近年来,我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持续做实做足“四篇文章”、推进“四个着力”、深化“五比五晒”,做好“绿色+”文章,以生态产业化创新发展为突破口,稳步推进乡村振兴。 2020年,我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34.49亿元,增长4.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33元,增长6.7%,成绩喜人。 从“路隘林深苔滑”到现在的“路宽林茂粮丰”,三明老区苏区人民脚踏红土地,挥毫泼墨描绘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产业兴旺春满园 4月18日,沙县夏茂镇俞邦村,往来游客络绎不绝。 “周末两天,毛利润2000多元咧!”4年前,长期在外经营沙县小吃的吴玉华回到村里照顾孙子,闲不住的她,在家门口支起小摊卖甜烧麦,收入不比在外差。早些年吴玉华家庭贫困,从1999年起,她先后辗转宁波、武汉等地经营沙县小吃,一干就是十几年。虽然开店辛苦,但吴玉华腰包鼓了,家里建起新房,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沙县小吃第一村”俞邦村,家家户户都有这样的创业故事。面条作“钢筋”、扁肉当“砖头”,村民用勤劳和智慧,垒起了幢幢新楼,建起了龙凤廊桥、登山休闲步道……也垒起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俞邦村调研,小村庄沸腾起来。如今每到节假日,秀美的俞邦村吸引众多游客慕名而来。 推动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沙县小吃,就是独具特色的地方美食。20多年来,沙县小吃不仅火遍全国,还走上了标准化、产业化、连锁化、数字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成为了富民强村的支柱产业。 目前,沙县小吃全国门店超8.8万家、年营业额达500多亿元,全县外出经营小吃6万多人,辐射带动就业30万人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7年的2805元,增长到2020年的21855元。 三明人杰地灵,山水相依,既有人间百味,也有绿水青山。 立足良好的资源禀赋,近年来,我市持续抓好高优粮食、绿色林业、精致园艺、生态养殖等优势特色产业,以及宁化河龙贡米、明溪中药材和建宁莲子等26个“一县一业”特色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去年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实现产值1620亿元。 乡村振兴的民生答卷就写在田间地头:去年,全市杂交水稻种子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实现产值近10亿元;沙县、泰宁列入国家武夷岩茶特色产业集群,实现产值近30亿元;创建“三明蜜桔”区域公共品牌,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实现产值15亿元…… 厚植绿色根基,我市大力推动“绿色+文旅康养”产业,持续唱响“中国绿都·最氧三明”品牌,积极培育休闲旅居、山地运动、自然观鸟、培训研学等新兴业态。目前,建宁海峡云上牧歌田园综合体、尤溪侠天下、大田美人茶景区等特色产品持续健康发展。 产业发展春满园,农民生活有盼头,三明乡村振兴正当时。 村靓景美入画来 金溪灵动清澈、洋楼错落有致、花圃芳菲斗艳……暮春时节,漫步于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总令人忍不住赞叹:“这里真美!” 20多年前,常口村是另外一副模样:村里零星散布着几幢砖瓦房,布局杂乱,基础配套设施不足,没有一处景观工程。 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常口调研,殷切叮嘱道: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 贴心的话最动人。常口村把习近平同志的嘱托写进村规民约,坚持生态化发展、园林化改造,建成荷花池、沿河栈道等景观设施,整治农房,建设微动力污水处理站……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2019年,常口村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得益于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多支来自全国各地的皮划艇队选择在常口集训。 这是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征途上的一个剪影。 近年来,我市持续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化“一革命四行动”,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扎实推进“两高”沿线专项整治,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同时,我市积极总结推广“积分制”“红黑榜”“最美庭院”等典型做法,提升乡村宜居水平。 小蕉村位于梅列区列西街道,步入村庄,可见各家庭院“争奇斗艳”。“村里开展‘最美庭院’评选活动后,村民主动清理庭院的意识增强,家家庭院大变样。”小蕉村村支书叶瑞芳说。 以“循序渐进、修补结合、以点带面、全面提升”为原则,我市重点推进特色景观带、生态水系建设,配套完善基础设施,高标准打造绿盈乡村。目前,全市绿盈乡村创建数占比达60%,村容村貌显著提升。 突出“两统筹、两统管”,建立健全农房规划建设管理机制,解决“有新房没新村”问题;健全县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挂包推进机制,全市38条乡村振兴示范线共谋划重点项目310个,已开工项目243个……在农村,“事事有人管、事事按规范”的工作格局逐渐形成。 春色满园关不住。三明的乡野大地,处处都是靓丽风景线。 文明新风沐乡野 “三明三明,精神文明”,三明是精神文明建设发源地,始终秉承“好在共建、贵在坚持、重在建设”的理念。 明溪县梓口坊村有支志愿服务队,由村民自发组成,共20余人,专门为行动不便、无法自行到养护院用餐的老人送餐上门。“帮助老人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我们不觉得麻烦。”志愿者黄金辉说。 近年来,我市深入开展乡风文明巩固提升行动,推动全市建设县级以上文明村镇970个,已完成12个县(市、区)实践中心、89个乡镇(街道)实践所、625个村(社区)级实践站建设,文明之风拂绿乡野大地。 “星星”入户,光荣到家。走进将乐县的村庄,村民家门口的“十星户”“十星级文明标兵户”牌匾是一道独特风景线。 “百善孝为先,我要好好照顾家里的老人,才对得起这份荣誉。”两个多月前,将乐县高唐镇为2020年度“创十星评十户”十个单项典型户授匾,常口村村民张美招被评为孝行廉风典型户。20多年来,“创十星评十户”已成为广大村民日常行为的无形约束、向上向善的力量源泉。 乡村振兴,既要看得见山水,也要记得住乡愁。 以文化服务活动为平台,我市持续开展“半台戏”“迎世遗·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等活动,逐步形成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文化服务体系。同时,深化“文明引领移风易俗”主题活动,开展整治“带彩打牌”、丧葬不良风气行动,让乡风育民,文明润心。 为筑牢农村意识形态阵地,我市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并挖掘红色、客家、闽学、农耕等文化资源,巩固拓展提升“三明实践”内涵和成效,持续擦亮“满意在三明”品牌。 百姓和乐、生态宜居、乡风淳朴,在三明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一幅色彩斑斓、活力迸发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铺展……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