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三明频道 > 域外三明 > 正文

江西泰和探访浙大西迁旧址,感悟“文军长征”的求是精神

2021-07-11 09:39:41  孙以聪 舒言诚 来源:大江网   责任编辑:陈艳艳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7月11日讯 7月的泰和,透蓝的天空,悬着火球般的太阳。7月8日上午,“庆建党百年 促乡村振兴”全国融媒体采风江西行活动的融媒体记者们来到位于泰和县澄江镇上田村的浙江大学西迁陈列馆,感受浙大与泰和的深厚情缘。

浙大西迁陈列馆以“重走西迁路”为开篇,以“感悟求是情”为主线,通过大量珍贵的历史文案、照片及部分文物,展示了80多年前浙大师生们在泰和教学和生活的历史印记。在抗日战争的炮火硝烟中,浙大师生在竺可桢校长的率领下,怀着“教育救国,科学兴邦”理想,踏上漫漫西迁路,谱写了一部艰苦卓绝的“文军长征”史。

3.jpg

采访团在浙大西迁陈列馆合影

据讲解员介绍,从1937年11月11日开始,竺可桢校长率领全校师生员工及部分家属,携带大批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开始西迁,历尽艰辛,经过四次大的搬迁,行程2600公里,一迁浙江於潜、建德;二迁江西吉安、泰和;三迁广西宜山;四迁遵义、湄潭。竺可桢的这一决策,使浙大在山区或农村战事相对稳定的地方,找到了大环境紧迫而小环境相对安全的治学空间,学校也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于炮火声中弦歌不辍,于流亡办学中崛起,不仅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支杰出的知识分子队伍,而且还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谱写了中外教育史上“文军长征”的辉煌篇章。

浙大西迁泰和留下的遗迹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已被列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大的求是思想、校歌、校训在泰和孕育成熟。浙大为泰和县修筑防洪大堤、创设澄江学校、协助开辟沙村垦殖场,此“泰和三举”传颂至今;竺可桢校长夫人张侠魂及子竺衡不幸病逝,留下了令人悲怆的“泰和遗恨”。

融媒体记者们表示,这逆境中的教育救国精神值得我们好好感悟与学习。来自浙江在线的记者蒋守洋更是感受颇多,“对我来说,这里非常有亲切感。这里是浙大西迁历程中的重要部分,浙大‘求是创新’的精神,与浙江人‘历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的创业精神,与‘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时效’的浙江精神都是一脉相承的,了解这段历史,也是一次学习教育。不忘来时路,将让我们更有力量奋起新征程。”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