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泰宁王勇庆:怀公平之心,做精准的秤
2021-10-20 15:49:5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蔡晓卿 |
分享到:
|
说起杆秤,王勇庆总是眉飞色舞 东南网10月20日讯(通讯员 陈启芳 陈曦 文/图)10月20日,60岁的王勇庆又如往日般,在窄小的沿街店铺里钉秤,将铝丝割嵌到钻眼里做秤花。生意不太好,连续几日门可罗雀,他心里默默地叹了口气。 他是市级非遗文化“泰宁传统杆秤技艺”传承人,也是家族第六代打秤匠。1974年,为了谋生,13岁的他与父亲挑着担子,从浙江翻山越岭来到泰宁,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做秤。担子很沉,一头是钉秤工具,一头是锅碗衣被等生活家什。这个100余“岁”的担子,至今留在家里,见证杆秤文化百年兴衰沧桑。 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钉秤生意红火,他开了店,把家里三个弟弟也带到泰宁,在这个秀美的小山城扎下根来。店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秤,最大的杆秤可称到200公斤,最小的有厘秤。他每天埋头钉秤,经常加班到半夜两三点,第二天一早又被人买走。辛苦,但快乐着。 杆秤,曾经挑起的是生计,如今是眷恋更是传承 钉秤是一门极其讲究的手艺,在中国已经有2600余年的历史。古时候有100多道工序,被誉为“百工之首”,时代发展至今也仍有30多道工序,每道都来不得半点马虎,一个小小的失误便会影响到杆秤的准确性。 王勇庆笑称,钉秤如做人。“直”是木料成为秤杆的门槛,如做人一定要身正;秤杆的重点、支点、力点要在一条直线上,歪一丁点儿都不行,如做人走不得一点歪门邪道;秤杆上的第一颗星“定盘星”起到准绳的作用,如做人要有定力主心骨;几百个秤花如个个星点,每一个星点都承担着人生的公平公正。 人生有尺,做人有度。怀公平之心,做精准的秤,是打秤匠必须严格遵守的职业操守。“宁可不赚钱,也不做那些短斤少两的秤。这是祖训。”王勇庆说,这些年,不少不良商贩找他定制“特殊秤”,甚至愿意出几倍的价钱,都被一口回绝了。 转眼走过47个年头,几十年钉秤,青丝成白发。 在县非遗博览苑向同学们展示统杆称的制作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电子秤的问世,杆秤生意逐渐衰落。王勇庆的几兄弟陆续带着家眷回浙江,连他自己的孩子也回去了,改行以寻求更好的发展。王勇庆因着对泰宁有情怀、对杆秤有情结,与妻子二人仍然痴痴地留在小城里,在水南街三十年如一日开着杆秤店。 一把普通的杆秤,需要全神贯注做上大半天,仅“上秤花”这个环节,制作一杆计量15公斤的秤,要钻600个秤花眼,再将一段段细铝丝插入眼中,削断、锉平、磨亮。所有的精工细作都是为了毫厘之间的精确。这一把把极费精力、眼力、耐力的传统杆秤,售价只有五六十元,除了一些小商贩外,极少人问津。王勇庆原来租的店面租金2000多元,但生意清淡,只好把店面缩小了一大半,以减少开支。 过去,他制作的杆秤挑起了一家人的生计,现在,挑的是对泰宁小城的眷恋,更是一份传承。现在他常参加县里举办的非遗文化展示活动,他的想法很简单,只要赚到一口饭吃,就坚持将杆秤做下去,并希望能遇上“有缘人”,把祖传秆秤手艺传给他。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