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昂首阔步,创新发展步伐坚定有力
2022-04-04 09:05:02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蔡晓卿 |
分享到:
|
●三明日报记者 刘岩松 通讯员 蒯震军 庄佳丽 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产业,根本在创新。 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推动创新发展再上新台阶”的要求,在加快三明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的道路上,三明昂首阔步、继续坚定有力地迈着创新驱动的步伐,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努力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建设“一区六城”不断注入强大动能。 转型升级 凝聚工业发展新动能 三明先有工业后有城市,因工业而生、因工业而辉煌。十万大军艰苦创业,为三明打下了产业发展基础,积淀了人才技术优势。 如今,工业依然是三明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脊梁。新时代如何使三明工业取得新突破? 转型升级是必由之路。 走进顺源纺织公司粗细络联智能化数字化生产车间,只有数名工人在操作机台。和劳动密集型的传统车间相比,“数字智能云”生产线采用“纺纱MES云系统”,实现了全流程在线数据采集、监控、操作与预测。 顺源纺织的“纺纱MES云系统”成功入选工信部“上云”典型案例,这也是我市推动技术改造行动的一个生动案例。 近年来,我市以技改创新为抓手,推动实施第三轮次技术改造专项行动,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三轮”企业技术改造,先后制定出台2018-2020、2021-2023技术改造提升行动计划,全市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年均增长22%、26.7%。 2017年以来,全市累计实施省级重点技改项目474项,完成投资272.1亿元,245个项目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实施市级重点技改项目1835项,累计完成投资1037.4亿元,1097个项目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其中,共有31个项目获得国家、省上基金支持24.78亿元,项目数居全省第1位、基金额度居全省第4位,争取各级技改补助资金107项、共计1.97亿元。 工业发展春潮澎湃,一组数据见证了我市工业的发展成就:2017年至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幅保持在8%左右,2020年,工业经济对全市GDP的贡献率达37.8%,工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全省中上位次。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利润总额增加至141.18亿元,为2016年的1.63倍;规模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802.06亿元,较2016年增加1383.34亿元;实现工业增值税26.74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3.04%、比2016年提升0.42个百分点。 过去一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6%,工业投资增长居全省第3位,高技术行业增加值增长16.6%。一个又一个的“无中生有”、一次又一次的发展奇迹、一批又一批的丰硕成果,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大跨越源于创新转型。 创新赋能 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我市拥有稀土储量200万吨、萤石储量3000万吨、石墨储量9000万吨……资源优势明显,如何发挥产业和资源优势? 立足自身资源和产业优势,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积极构建“433”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钢铁与装备制造、新材料、文旅康养、特色现代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新型建材、高端纺织、现代种业三大优势产业,积极鼓励扶持数字信息、生物医药、建筑产业发展。 三农公司就是一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经历了改制遗留人员分流、企业转型、零基础园区新建等难题。近年来,三农公司对各生产装置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升级和工艺优化,在含氟聚合物、含氟精细化学品等方面申请专利49项,获得“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等多项荣誉称号。 在黄砂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以三农公司为龙头,已形成三农新材料——金氟化工——安美奇的氟化工循环产业链,得益于科技创新,所生产产品向以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好的含氟聚合物及制品、含氟精细化学品等下游产品及精深产品转移。 近年来,我市聚焦“433”产业新体系,以园区为主阵地,统筹抓好氟新材料、石墨和石墨烯、稀土新能源等新材料产业链,打造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引擎”,全市新材料产业产值保持年均20%以上增速。 在三明,企业除了自主创新,还可以依托科技创新平台。我市按照“一个产业、一个研究院”的工作思路,先后在装备制造、氟新材料、石墨烯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相继布局建设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海西(福建)分院、氟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永清石墨烯研究院、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医工总院三明分院、三明市农科院等六大产业创新平台,引进共建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福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建成了具有山区特色的“6+1”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产业链与创新链在三明交织出高质量发展的美好前景。 抢抓机遇 以融合打造数字高地 近年来,数字经济热度不断提升,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三明在数字化进程中如何落子? 今年2月,我市出台《2022年工业数字化行动指南》,聚焦钢铁、装备制造、石墨和石墨烯、氟新材料、稀土新材料、生物医药、5G新基建、高端纺织、新型建材等9条特色工业产业链,围绕“一个目标、三个层面、九大任务”,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3月,全省首个“工业大脑”项目落地将乐县的福建金牛水泥公司。这个项目基于大数据一体化计算平台,与金牛水泥公司的业务场景融合,可提高清洁能源消纳能力,建成后,一条5000吨的水泥生产线煤耗每降低1%,实物煤能耗降低近2000吨,每年可节约150余万元。 水泥行业存在产能过剩、环保低碳加码、能源供应紧张等诸多挑战,金牛水泥牵手“数字化”,将实现节能环保、提增效益,产业数字化大有可为。 近年来,我市主动融入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福建)建设,立足三明资源禀赋,加快推进企业“机器换工”“云平台”“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等试点示范建设,在装备制造、林产加工、纺织、建材等劳动密集型、智能制造技术装备比较成熟的传统行业实施“机器换工”720台(套),机器换工设备投资额达14亿元,6家企业成为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54个项目被列为省级“互联网+先进制造业”重点项目,8个项目列为省级智能制造重点项目,数字化改造升级优质骨干企业25家、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企业1家,51家“上云上平台”工业企业获得财政资金补助。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