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三明频道 > 头条 > 正文

三明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022-04-17 07:40:02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蔡晓卿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逐梦青山绿水间

——三明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三明日报采访组

绿意,于天地间流淌,恣意蔓延;碧水,一路欢腾奔跃,生生不息。这,便是林深水美的三明。

又是一年好光景,特殊的时空节点,勾起厚重而又难忘的记忆。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先后对三明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特别是1997年4月11日,习近平同志在将乐县常口村调研时亲切叮嘱:“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来明考察,肯定了三明林改等工作取得的成效,并再次提到常口村,深情寄语“要接续努力,让青山绿水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

一幕幕振奋人心、扣动心弦的场景,一声声温暖如春、直抵人心的嘱托,定格在三明人民的心底,深深镌刻进三明的发展历史。25年来,我市牢记殷殷嘱托,生态领域改革不停歇,绿色高质量发展不止步,“点绿成金”的生动实践接续推进,绘就了一幅绿色发展、生态富民、和谐宜居的优美画卷。

探绿,蹚出改革新路

三明,“八山一水一分田”,全市森林覆盖率78.88%,位居“中国绿都”榜首。

在这片深绿中,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格外亮眼:编号为“0000001”的全国首张林业碳票,就在高唐镇副镇长、常口联村党委书记张林顺手上:“常口村空气可以卖钱,充分说明了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

这张林业碳票,是张林顺去年5月18日在三明林业碳票首发仪式上拿到的。从此,空气变成可交易、可收储、可贷款的“真金白银”。去年,他还把自家387亩山林的林业碳票,作为嫁妆送给女儿女婿。“希望他们把保护青山绿水的接力棒代代传承下去。”他说。

空气能够卖钱,不砍树也能致富!这本怎么算都划算的“生态账”,是“改”出来的。

被誉为“中国林改小岗村”的永安市洪田镇洪田村,早在1998年便掀起了一场“均山、均利、均权”的集体林权改革,在全国率先蹚出了林改新路。

秉承惠民初心,20多年来,洪田村持续深化林改,引导林农以转包、出租、入股等方式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以专业化森林资源巡防队伍管理林子,2021年村民人均年收入2.78万元,是林改前的9.7倍。

“去年,我在林业方面的收入就有30万元。”洪田村林农黎吉宁与几位乡亲合作经营了1500多亩林地,切实享受到了青山带来的生态红利。

从洪田村出发,三明林改全面铺开:在全省率先完成明晰产权、发放林权证的主体改革任务;率先建立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机制,探索形成“四共一体”等6种规模经营新型模式;推出林权“按揭贷”“福林贷”“支贷宝”“益林贷”等林业金融产品……

在这场“绿里掘金”的改革中,三明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不动摇、不松劲。

牢记嘱托再出发。去年以来,我市建立“1+N+X”政策体系,实施林改“八项创新”,通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林票、林业碳票改革,全面推行林长制,推动林权有序流转、合作经营和规模化管理,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整体价值,逐步实现“林活、山绿、民富”。

目前,全市累计发放林业信贷174.33亿元、约占全省的二分之一,农民人均涉林纯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30.6%;全市林业碳汇实现交易金额1912万元,林业碳汇产品交易量和交易金额均为全省第一。

先行先试,勇于突破,三明成为全国林改重要策源地,莽莽林海不断转化为老百姓看得见的绿色财富。

护绿,厚植发展底色

天蓝地净,空气清新,精致的假山流水、茂盛的绿草修竹……这番美景,就在三钢三明厂区。

曾几何时,这座矗立在城里的钢铁厂,在带动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雾霾、粉尘等污染问题。

一方面是眼前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是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三明陷入两难境地。

“三钢在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要走在全省前头”。2000年8月10日,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到三钢集团调研,谆谆嘱咐为三钢发展指明了方向。

“当生产与环保发生矛盾时,生产必须为环保让步”。2000年以来,仅三钢本部就投入近30亿元,新建环保设施或完成环保升级改造项目350余项。

有了资金和技术保障,三钢先后淘汰4台小烧结机、3座小高炉、4座小转炉,关停2条型煤生产线、14座造气炉、1座热电厂,向着绿色发展阔步前行。

与10年前相比,三钢本部钢产量增加了近220万吨,厂区每月每平方公里的降尘量降幅达70.3%。

发展与环保和谐并行,三钢实现了增产不增污、增产不增废、增产不增能耗的“绿色钢铁”目标。

蜕变成为花园式工厂,三钢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福建省首家钢铁工业观光工厂。这场绿色“蝶变”,也为工业城市的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了有效借鉴。

牢记“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重要嘱托,当保护与发展产生分歧的时刻,三明总是优先保护生态。而历史也一次次证明,这是正确的选择。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寿岩遗址位于三元区岩前镇,是我国南方典型的洞穴类型旧石器时代遗址,被视为“闽人之源”。1999年,正在开采的万寿岩矿区发现了旧石器文化洞穴遗址,但作为三明钢铁厂的采矿基地,一旦停采,将会带来不小的经济损失。

“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能为了谋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坏全社会和后代的利益。”22年前,时任福建省代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对万寿岩遗址的保护作出重要批示,让“远古的秘密”得以完好保存。“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这16个字,已成为万寿岩遗址保护研究利用工作开展的重要原则。

去年,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入选全国5个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之一,也是福建省唯一获此殊荣的考古遗址。眼下,这里成为集遗址展示、科普教育、学术研究和生态旅游于一体,以考古为特色的主题遗址公园。古老遗址“活”出了新的精彩。

为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问题,我市还充分发挥金融和市场杠杆作用,先行探索“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排污权交易、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三项改革。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吸引了一批绿色龙头企业落地。

植绿,绘出秀美河山

治山治水,生态底色更亮丽。

昔日,宁化县饱受水土流失之苦,是我省最严重的水土流失县之一。当地百姓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此山一无毛、二无皮、三无肉,只剩下光骨头。”

“誓把荒坡变绿洲。”

宁化县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公司运作、大户承包,土地流转、农户入股,单位包干、社会参与,全面封禁、分类治理,长效管护、惠及民生”48字治理机制。同时,完善治理规划,创新治理举措,探索出“鱼鳞坑+山边沟”“竹节沟+水保林”等五种模式,科学配置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工程措施及农业技术措施,不断完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

措施有力,青山披绿。宁化县水土流失面积从1995年的455.34平方公里减少到2020年的221.63 平方公里,减少了233.71 平方公里。

治理成功的地块,不仅植被覆盖率大幅提高,山地涵蓄水源、截留降水能力明显增强,小气候也得到调节改善,生态环境逐渐向良性发展。

水,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聚焦破解生态环保“九龙治水”难题,我市在全省率先推行生态综合执法,探索河(湖)长制做法。2009年大田成立全省首支生态综合执法大队,2012年沙县成立全省首个生态综合执法局,开启了智慧管理河湖时代。同时,牵头制定福建地方标准《河(湖)长制工作管理规范》,为全省河(湖)长制管理提供运行和考核的评价准则和依据,并推选“委员河长”“企业河长”“百姓河长”,凝聚起全民治水合力。

围绕生态环境问题,我市还探索构建“党政支持、人大授权、部门协作、区域联动”的生态司法综合治理工作机制,依托生态环境资源部门、生态法庭、生态检察、生态执法大队“四方联动”,逐步实现单一执法向多部门联动的“1+N”综合执法效果。

从全国首份“护鸟令”,到全国率先出台司法保障林长制工作措施;从河道污染治理向饮用水源保护、护林护绿,到在建工程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和“青山挂白”专项治理等内容延伸,我市生态司法综合治理工作机制领域不断拓宽,执法力度持续加大。

治理为“笔”,勾勒秀美山水画。

去年,我市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优,取得4个“全省第一”:空气质量排名全省县级前十位数量居全省第一,水环境质量排名全省县级前十位数量居全省第一,55个国(省)控断面水质排名全省第一,76个小流域断面水质排名全省第一,“绿色成绩单”亮眼。

2021年10月,三明市、将乐县以省内排序第一的成绩,分别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实现“双丰收”。

逐绿,加快文旅融合

绿色的颜值,描绘着山水“绿都”舒卷的画卷。逐绿前行,我市奏响文旅发展铿锵足音。

去年11月1日,“中国绿都·全宴三明”全市地方特色美食宴烹饪大赛拉开帷幕。各县(市、区)拿出看家本领,推出一道道家乡特色美食,征服了食客味蕾。536万网友点赞,2280万网友在线观看。

目光聚焦背后,是美食故事的挖掘,历史文化的积淀,更是青山绿水带来的“福利”。

推出月月飨大型“美食+互联网”主题营销活动,策划“全宴三明·逛吃之旅”精品线路……三明的青山绿水有了转化为文旅资源的新途径。

绿色“福利”不仅有美食,还有美景。

4月的尤溪县古溪星河景区,紫云英、紫藤花次第开放,游客纷至沓来。得益于尤溪县全域旅游发展,此地成为了4A级景区及省级森林康养基地。

旅游“仙境”打造,并非一朝一夕。尤溪县把旅游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编制《尤溪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强化产业深度融合,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探索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全域旅游发展新路子和新模式,实现了华丽“蝶变”。

去年,尤溪全县接待游客 514.1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 38.97亿元,旅游产业 GDP占比达 15.71%。

每年11月中下旬,将乐县龙栖山进入红叶观赏期,水杉大道成了“金色大道”,吸引全国各地游客纷纷前来“打卡”。在秀美景色间,百姓捧上了“金饭碗”。

“生态更好了,一年四季游客不断。”两年前,马春荣结束上海的生意,带着妻儿回到世代居住的龙栖山,投入20多万元,将自家房屋装修改造一番,家庭式经营“铁城菜馆”,生意和日子一样红火。

“云端古村”紫云村位于明溪县夏阳乡东南,这里层峦叠嶂,白鹇翩翩起舞,同样“圈粉”无数。

紧扣“绿”意,明溪县将紫云村纳入全县全域森林康养产业规划布局,重点打造生态观鸟和自然教育特色森林康养基地,逐步完善紫云省级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和森林文化教育科普设施,并建立“紫云·鸟生态”创业团队,创办“云海人家”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撬动紫云村经济发展新引擎。目前,全村已培育18个观鸟点,建成观鸟主题文化民宿4家。

紫云村党支部书记、主任杨发喜说,现在,紫云全村月均接待游客超过1000人,生态观鸟产业带动了77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年人均收入增加了3.5万元,累计为村里带来超过150万元的收入。

在保护生态中吃上“生态饭”,从守护的山水间捧出“金饭碗”,三明老百姓尝到了文旅康养的“甜头”。

泰宁县际溪村,曾是省级重点贫困村,全村集体收入不到5万元。为打破困境,2014年,村里聘请台湾地区团队结合当地人文历史,突出“耕”“读”主题特色,在保护原有村庄形态基础上,打造“耕读李家”。

规划先行,际溪村着重培育铁皮石斛、泰宁岩茶等特色农产品,成功打造静心书院、鹿趣园等业态项目,深入推进青年旅舍写生基地、光伏发电等扶贫改革试验量化折股项目,引进星空民宿、读隅山居等特色项目,文旅康养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乡村旅游加速发展,际溪村集体年收入从不足5万元增加到现在的30余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也由曾经的6000元增至1.8万元,实现了富村富民相统一。

咏绿,舞动产业龙头

春天至,万物生。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三明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特色产业图景愈发亮眼。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年初,全国96个县被认定为国家级制种大县,其中水稻制种大县32个,我市建宁、泰宁、宁化、尤溪4县榜上有名。

三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种业发展,以打造三明“中国稻种基地”为契机,强化谋划部署、集聚要素资源、出台扶持政策、加快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水稻良种化水平和种源供给能力,为保障全国水稻用种安全、推进种业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我市稳居全国杂交水稻种子生产首位,制种面积28.8万亩、产量6300万公斤,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一粒种子,承载着广大农民的“致富梦”。眼下,制种产业每年为我市3.6万农户带来7.2亿元的纯收入,奏响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悠扬乐章。

永安拥有百万亩竹林,修竹苍翠,绿海流韵。

往竹山投资金,向竹林要效益,找金融取“活水”,随着“资源—资产—资本”的转换通道打通,山上的“绿色宝库”,变成了百姓身边的“绿色银行”,竹农平均年亩产值达2000元以上,最高达10250元。

竹地板、竹家具、竹工艺品……永安竹产业,不只是停留在一产——竹山的培育上,更贯通了二产和三产,“接二连三”的竹产业列入永安“3321”产业体系进行布局,为竹企发展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一根翠竹挑起百亿产业,千亩花海带来赏花经济。

浪漫樱花、淡雅兰花、多彩非洲菊……多年来,清流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动闽台融合,加大政策扶持,发展壮大花卉苗木产业,拉动赏花经济效益,不断做大全域旅游,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突出政策保障,为花木产业发展点“引擎”;突出品牌创建,为花木产业发展提“品质”;突出科技支撑,为花木产业发展注“动能”;突出融合发展,为花木产业发展添“活力”……如今,清流县花卉苗木总面积达71941亩,去年全县花卉苗木总产值达55亿元。

“点绿成金”的故事,也在建宁县上演。

依托良好的绿色资源禀赋,建宁县引进明一国际项目,建设乳制品生态圈,在里心镇上黎村打造“海峡云上牧歌”田园综合体项目,形成集特色产业、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文创教育的“网红打卡点”,实现了“农牧业+制造业+文旅”联动发展。

通过建立标准体系、选育推广良种、加大产业扶持、实施品牌保护等措施,建宁县大力发展莲子、种子、梨子、桃子、无患子等“五子登科”特色生态产业,做大做强“建宁五子”区域公用品牌。如今,生态为民的建宁县,正引来一个又一个“金娃娃”。

绿字为底,在大田县,一片片茶叶,变身成为老区苏区人民共享美好生活的“金叶”。

在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中,大田县从基地建设、质量安全、品牌推广、线上销售、产业融合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同时以茶为媒,举办高山茶文化节、国际茶日等系列活动,不断打响三明茶品牌。

“目前,全县现有台商合资美人茶生产加工企业8家,美人茶种植面积1.8万亩,产量920吨,产值2.18亿元。”大田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涂东明说。

春日里,大山环抱的三明,一颗种子、一朵鲜花、一抹茶香点绿成金,撬动着绿色朝阳产业。

绘绿,打造宜居家园

瓦窑民宿群、儿童乐园、小吃特色一条街品……人间四月天,再次走进“沙县小吃第一村”俞邦村,许多人都惊叹于它的变化:“越来越宜居宜游了!”

“距离总书记来俞邦考察已一年多,我们牢记嘱托,不断推广‘沙县小吃第一村’特色名片,打造产业融合型乡村。”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昌松说。

去年以来,俞邦村按照“四美三宜”美丽乡村建设总体目标,加快推进村庄道路“白改黑”、安全生态水系俞邦段等一批项目,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依托秀美的乡村环境,俞邦村实施夜景改造提升工程、打造特色民宿、推出特色旅游线路,辐射带动周边联建村共同发展,村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2021年,俞邦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6万元,与2020年相比增长了3000元。

青山绿水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最美底色。

本着“原生态、低成本、有特色”原则,我市把“留白”“留绿”“留旧”“留文”“留文”“留魂”理念融入规划全过程,使美丽乡村真正有“乡村味道”。

通过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我市整体推进38条乡村振兴示范线建设,加快省级“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全力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样板。2021年,全市农村建设品质提升完成投资15.44亿元,完成比例141%,越来越多秀美乡村点缀青山绿水间。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三元区贵溪洋生态湿地公园,鸟语花香,姹紫嫣红。不少市民专程前来这里,感受城中秀美风光。

贵溪洋生态湿地公园从昔日荒地蜕变为市民“打卡”热地,是我市持续推进“城市双修”工作的生动剪影。

2017年7月,我市成为全国第三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4年来,以改善生态环境、补足城市短板、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我市先后实施93个、总投资63.94亿元的生态修复、城市修补项目。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27平方米,新增800张医用床位、4所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新增学位1.2万余个,36个老旧小区改造完成,建成26个老年儿童微游乐园,新改建公厕101座……城市布局和景观风貌不断完善,助力城市宜居指数持续攀升。

绿色山水描绘城市底色,宜居环境织就幸福生活。在一个个喜人的变化中,生活在这里的人民群众,感受到了“绿都三明”绽放出的生机与活力。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牢记重要嘱托,砥砺奋进前行,三明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让青山绿水造福人民泽被子孙。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