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台海> 台海人物 > 正文

热血麦哥 为台湾写11年日记

2013-11-06 15:19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徐家傲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11年来,用影像为台湾写日志,上山下海、踏查古道,挑难的走,挑冷僻的走,对节目品质的坚持,年年获得入围金钟奖的肯定。制作人麦觉明,是背后的灵魂人物。〔图/麦觉明提供〕

东南网11月6日讯 据台湾媒体报道,2013年金钟奖得奖名单出炉,入围多年的《MIT台湾志》,终于拿下行脚节目奖的肯定。和吃香喝辣的旅游行脚节目不同,2002年开播的《MIT台湾志》,颠覆电视节目只能搞笑才有收视,更颠覆了观众对台湾的认识。

首播就为玉山北峰气象站送门牌开始,11年来,用影像为台湾写日志,上山下海、踏查古道,挑难的走,挑冷僻的走,对节目品质的坚持,年年获得入围金钟奖的肯定。

制作人麦觉明,是背后的灵魂人物。

冷门时段 做出热血节目

麦觉明觉得自己“做了一个还满幸福的工作。”什么台湾水鹿、玉山圆柏,什么平溪铁路、根本古道,在媒体几乎是没有版面的,《MIT台湾志》在上百台的频道里,像是误入歧途的存在。

看似非主流的路径,仍然获得观众的热爱与支持。每集十几二十万(新台币,下同)的有限成本,周日中午12点半的冷门时段,《MIT台湾志》的平均收视率,仍然都有破1%的佳绩。

小会计的登山梦

学生时期参加绿野登山社,累积对自然生态的知识经验。会计系毕业后,进入事务所工作,查帐的日子,并没有让麦觉明忘情山水。

1995年,为了参加攀登喜马拉雅山团队,麦觉明辞掉工作,专心进行长达一年的体能训练。虽然最后因氧气瓶不够,在海拔8千公尺处决定下撤,当时30岁的麦觉明挑战了登山者的梦想,回到平地后,继续在船务公司担任财务工作。

人生就像腰绕的山路,转了弯,不知道有什么风光等在前头。在旁人的推荐下,麦觉明开始进入电视制作。转眼入行10多年,麦觉明的“大麦影像传播工作室”,作品主题始终围绕着台湾。台湾这么小一个,有这么多题材好做吗?

“台湾有5种山椒鱼,我只拍了3种,还有南湖山椒鱼、台湾山椒鱼还没拍到,也还没拍到台湾黑熊,”细数想做的题材,麦觉明热血激昂。高难度的“中央山脉大纵走”,就是在这样的热血沸腾之下,为节目10周年刻下里程碑。

疯狂任务 中央山脉大纵走

去年11月5日,《MIT台湾志》筹划半年的“中央山脉大纵走”正式出发。

这一路光想象就险阻重重,“有时候人要有一点疯狂,做些不一样的事,”麦觉明说。

为了把最真实画面呈现给观众,团队仍然选择了大型的外景作业机器,用HD高画质拍摄,长达4个月的拍摄,排除万难,就是决心要完成这条台湾最长、最远山路的翔实纪录。

登山已经是很大的心力负荷,摄影团队每天4、5点起床,抢拍日出,尽可能记录台湾龙脊上每一片天光云影。早晚摸黑,是家常便饭。长期合作的高山向导形容“每天都像在迁村”。

见证台湾山林的生命力

拍摄工作或许辛苦,但一谈到在白石池畔被水鹿包围的时刻,麦觉明说,“我们以为只有非洲大草原才有动物奔驰,”亲眼看到台湾高山草原的生命力,让人深深着迷感动。

“念会计和做电视不冲突啊!”麦觉明总是可以接受多元的可能。希望节目有一天也可以上大屏幕、上八点档。梦想虽然浪漫,实践的步伐却很务实,“这条路真的很长啊,也走了非常久,”麦觉明上台领奖时难掩兴奋。就像高山云起云散,他要走的路始终清晰。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