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泉州11月3日电(廖静)“三十六年隔海望,百万字情书寄思念。”3日,由国台办《两岸关系》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共同的记忆’——两岸老照片展和家书展”在位于福建泉州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展出。 36年的等待、跨海之恋,从年轻稚嫩到白发苍苍苦苦守候的妻子,500万字没寄出去的家书……展出的40多组、370多件代表性家书、图片,泛黄的纸张中娓娓诉说了两岸普通家庭里许多不为人知的乡情、爱情、亲情。 “140多年前,我的祖辈在台湾,后来我曾祖父回到晋江,但是还有一支分脉留在台湾。”1980年出生的晋江小伙子谢清源为了家里长辈的“寻亲梦”,历时1年多,找到了在台湾的亲戚。 “如今我们经常来往,就在今年2月份,台湾的亲戚们还回来修缮晋江的祖厝。”他介绍,除了回家寻亲、寻根外,平常也有书信往来,如今改为短信、微信等现代电子通讯方式,互动也越来越频繁。 据统计,现存的两岸家书的作者主要是20世纪40年代末的去台人员,他们年龄渐长,陆续凋零,健在的已经不多了。前来参加活动的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副馆长贾铁瑛认为,两岸家书的征集是实实在在的抢救。 当日的图片展览讲述了获得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奖”的高秉涵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高祖籍山东,几十年居住台湾,与大陆的家人一水相隔,最后未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直到1991年才与兄弟姐妹相聚。随后,他辞去工作,辗转两岸,前后把100多名老兵的骨灰带回大陆。 “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中国人民大学家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丁介绍,这次中国人民大学从馆藏中精选出20个故事一同展出,其中最早的是19世纪80年代末,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 “其中有一对姐弟分离两岸,他们互相寻亲的两封家书还推荐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张丁表示,家书语言很朴实,但是其中蕴含的感情确实令人动容。不少书信中开头,“母亲可好?兄弟姐妹可好?”等的问询,看似平常,却体现了浓浓的亲情。(完) |
相关阅读:
- [ 08-17]百年台博馆见证 一张老照片串起一段68年两岸奇缘
- [ 11-26]台湾垦丁鹅銮鼻灯塔老照片曝光 今昔差别明显
- [ 10-09]半世纪前老照片曝光 忆当年野柳女王头风华(图)
- [ 09-30]台湾文史学者秦风:借老照片怀古念今 珍惜现在
- [ 07-31]老照片牵线 阔别40年的3位老友喜重逢(图)
- [ 05-05]台湾娃被卖芬兰30多年 靠一张老照片找到妈
- [ 02-08]台湾首家儿童乐园庆80周年 7旬老人拿出老照片
- [ 08-08]真实影像印证两岸情深 青岛办青台家庭老照片展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