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工商时报》5日社论指出:近10年来,台湾经济成长趋缓,而薪资停滞的现象更让社会各界忧心忡忡,尤其是过去几年起薪太低的“22K现象”更为年轻人诟病。究竟台湾薪资为何停滞?多数人认为台湾的代工体系,缺乏品牌、通路,且在东南亚、大陆制造业相继崛起后,陷入低价竞争,致产业外移,工作机会流失,而雇主在低利润的困境下,也不易为员工加薪,而形成薪资停滞的现象。 不过,除了代工模式这座难以跨越的大山之外,台湾薪资的停滞还有另外二座大山:专上教育的过度投资,以及服务业的法规束缚,以致规模破碎,缺乏国际竞争力。 专上教育的过度投资,在于台湾每年10-15万名15-19岁高中职毕业生,本应投入制造业,担任蓝领的专业工人,但台当局教育的扩充,加上父母的学历至上思维,使上述10-15万年轻人转而念大学、研究所。因此,每年少掉10-15万蓝领阶级,即使企业愿意以月薪4-5万元(新台币,下同)也聘不到工人。而上述10-15万人继续深造,到了24-29岁取得大学、硕博士学位后,每年多出10-15万竞争白领、粉领阶级工作,致服务业供过于求,薪水无力涨升。 第三座大山在于服务业规模的破碎,多数无力进行跨越境行销,借海外市场的规模经济来扩大营收、利润,当然无力为员工加薪。一般言,台湾服务业高薪机会不多,除了公部门(公务员)、垄断或寡占企业(台电、中油等)、特许(银行、电信等)、证照(医师、律师、会计师)、专业(资、通讯服务)及少数具跨境服务(服务海外观光客的品牌企业、国际化连锁加盟的零售、餐饮、饭店、航空公司等)之外,其余服务产业薪水普遍不高。这也意味着只有少数垄断、寡占、具证照行业外,专业、跨境服务才有高薪机会。其他服务业在主管部会的规范、管制思考,以及缺乏产业化思维下,规模不易大型化,只能服务岛内市场,无力吸引内外投资,精进商业模式,也缺乏输出、国际化能力,无法扩大经济规模,致生产力低,缺乏透过高薪吸引人才的实力。 以金融服务业为例,台湾的第三方支付、电子商务、衍生性金融商品的高度规范,致台湾每年虽有300-400亿美元的经常帐顺差,但国内资金外移,前往海外买基金、新的金融商品,致金融帐也出现大幅逆差,如能放宽管制,开发更多新金融商品或业务,留住人才资金,甚至吸引海外基金,发展台湾成为亚太资产管理中心,又何愁没有高薪的就业机会?社会大众只看到中国大陆P2P、电子商务的弊端,但大陆电商的颠覆零售、物流,甚至阿里巴巴因电商获利而转投资造就的产业创新、对中小企业竞争力提升,台湾却视而不见。 其次,台当局“卫福部”因担心财团图利、排挤就医权利,致长期照护、国际医疗缺乏产业化规则。长期护理重视在地化,但沦为地方势力竞逐、规模破碎,无力精进商业模式、吸引投资,也很难搭上盛行“医养合一”的列车。国际医疗更在卫道人士反对下,将商机拱手让予新加坡、泰国、韩国。最后为了解决全民健保的财务窘境,只能附加保费、采行总量管制,将医疗服务塑造成“低成本行业”,医事人员的薪资冻涨也就不足为奇了。 再者,台当局“教育部”在课程、师资、学费上的重重管制,也使得教育无力产业化,坐失海外华文教育商机。另外,观光局的观光基金如能杠杆民间资源,投入景点建设,规划定目剧场,创造观光业的附加价值,才更有能力分散对大陆观光客的依赖,并扶植嗷嗷待哺的观光及文创业者。 至于如何跨越上述三座大山,提升民众薪资?就代工思维的改变而言,台当局的补助,租税奖励应释出部分资源鼓励业者在利基领域上,投入品牌、行销,假以时日必能逐步改变产业结构,减少代工比率。在专上教育过度投资的调整上,除鼓励大专院校合并外,甄选有意愿学校,以先行先试模式,松绑师资、就业、课程的限制,并和台湾以外的大学合作,引进外籍人士来台就学,推动台湾成为华文教育中心,或可视为改革的起步。至于服务业规模太小,台当局“行政院”应赋予各服务业主管部会一定比率的产业化绩效指标(KPI),并改革公务员诱因机制使其勇于任事。同时,加强中高阶公务员的轮调制度,提高跨部会协调、产业化思维,此外,以“先行先试”的“试点”地区,鼓励部会进行创新,并引进投资。 在闷经济、平庸经济的沉重压力下,如果台当局依然停留在“旧思维”的桎梏下,只能追求渐进式的改变。那么在可预见的未来,台湾经济势必无法跨越上述三座大山,而台湾民众要脱离低薪苦日子,恐怕还有得等。 |
相关阅读:
- [ 03-03]国家将加快工资立法 惩治拖欠工资行为
- [ 03-01]国办曝光10起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 部署全面自查
- [ 02-25]9省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影响你的6大权益
- [ 02-23]数据显示澳工资增长维持在最低水平 矿工最遭殃
- [ 02-14]国务院办公厅就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派出督查组
- [ 02-09]河南将定期调整公务员基本工资标准 缩小工资差距
- [ 01-25]54万现金抱进村 国家级贫困村村民领“工资”(图)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