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台海> 海峡评论 > 正文

陆生看台湾:如何拉近两岸青年的心灵距离

2019-04-18 08:04:29  来源:中国台湾网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通过校际交流项目,笔者有机会来到台湾新竹清华大学进行为期半年的交换学习。身边的台湾同学们,恰是在一轮轮“去中国化”、“文化台独”浪潮下成长起来的、所谓的“天然独”一代。日常相处中,笔者逐渐发现,他们大多数有着较强的“本土意识”,但仍对大陆保有别样的关注与好奇。此外,由于所谓的“天然”有着太多的人造痕迹,他们也往往表现出对自身身份认同与两岸定位的模糊与混乱。

台湾“文化台独”的推行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李登辉在任内以教育系统为抓手,通过修改课纲,逐渐剥离甚至扭曲中华历史、中华文化,并试图构造一套“台湾史”以及“本土文化”取而代之。从此,对课纲的修改成为民进党当局推动“台独”的重要政策组成部分,陈水扁任内大幅推进,蔡英文更是全面落实,并打造出“天然独”的概念。而马英九执政期间虽然做出了试图拨乱反正的努力,但阻力巨大,没能成功。

但是,需要正视的是,两岸的历史牵绊如何,国际自有公认。而台湾的“本土文化”更只是中华文化中的一脉而已。民进党当局带有强烈政治目的的淡化与扭曲,不仅无法自圆其说,更给当代台湾青年的历史认知与身份认同带来了极大的混乱与障碍。

在相处中,笔者不难感受到,大多数普通的年轻一代对于“中国”甚至“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并不高,在交谈中总是会不自觉地说出“我国”、“国外”等词汇。但这并不代表对大陆的抵触与抗拒。事实上,同学们对于大陆仍然抱有好奇与特别关注,不仅大多数对大陆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发展报以赞叹,甚至也会常常使用淘宝等软件来便利自己的生活。遗憾的是,岛内一些对大陆别有用心的负面评论却也常常成为了他们真正去到大陆的阻碍。在一次邀请同学来到大陆游玩时,同学回应道,虽然知道有很多美丽的风景,但是还是感觉有些“怕怕的”。对此,我则常常笑道:“哪有什么恐怖?大家看我,我不是生活得很好吗?”

虽然年轻一代的“本土意识”逐渐形成,但老一代人的中华民族意识、历史的无可辩驳,加上国际上有“一个中国”的普遍共识,往往和民进党对两岸历史与定位的扭曲篡改形成矛盾,使得年轻一代对于历史认知与身份认同上难以形成一贯的理解。偶尔,对大陆的称呼为“外国”,偶尔又不经意间变为“祖国”。在关于“中国人”的问题上,不确定自己到底“是不是”,又为什么“是”,为什么“不是”。因此,与其说他们是“天然独”的一代,不如说是被“天然”而违背“自然”的一代。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两岸同胞同文同种,岂是“台独”分裂势力推动的“文化台独”举措所能彻底改变的?台生与陆生的相处中,由于共同的文化底蕴与语言习惯,常出现“心领神会”、“心有灵犀”的时刻,这极大地拉近了两岸学子的心灵距离,这也才应该是两岸在相同文化基因下的“自然”状态。

还记得一次与台湾同学的聊天中,由于共同运用了某一习语,而得到了惊喜的回应“好棒,每次这样和那些ABC(America Born Chinese,美籍华裔)们聊天,他们就听不懂”。还有一次,则是与同学重温了两岸高中课本里共有的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这不禁令笔者想到,破解“文化台独”图谋的方法或许并不困难。中华文化是两岸共有的精神家园,但这需要两岸人民在切实地交流交往中体会。近年来大陆积极倡导与推进的两岸“融合发展”便是在为两岸人重系心灵纽带而牵线搭桥。相信在融合发展中,共有的语言、文化、习俗,将会极大地增进两岸人民的亲切感,拉近彼此的心灵距离。而除此之外,大陆还应进一步唤醒台湾人民对于中华文化的自信感与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历史的波澜壮阔、诗词的瑰丽多彩, 一旦接触,谁能够、谁舍得割舍与忘怀呢?而两岸人民的心灵共鸣也必将在中华共同体意识的增强中奏得更响。(作者袁乐,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研究生)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