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台海 > 台青在闽 > 正文

台湾青年在厦门乡村“筑梦” 演绎“乡愁”故事

2020-12-07 08:23:34 作者:董建国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新华社厦门12月5日电(记者董建国)来自台湾的李佩珍,已在厦门海沧区青礁村院前社“驻村”了7个年头。最令她欣慰的是,在帮助院前社逐渐成为美丽乡村的同时,她也和村民一起,守护着乡愁。

李佩珍是一名规划师,在台湾已有10多年参与乡村建设和社区营造的经验。2014年,她随团队来到青礁村院前社,参与社区规划、建设工作。

院前社是青礁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常住人口700多人,村民常年以种菜为业。李佩珍依然记得第一次到这里时的印象:大雨倾盆的夏天,荒烟蔓草的古厝已年久失修,唯一一条通往村里的小路泥泞不堪。她一脚踏进泥里,好不容易拔出脚来,鞋带却扯断了。她笑着说:“这里的土地会黏人,这一黏我就留下了。”

因种菜收益太低,那时的院前社已经变成彻底的“空壳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土地荒废得令人“心疼”。田地荒废、污水横流,到处是鸡屎鸭粪,还有随地的垃圾、四处飞的苍蝇。

“我们变了,村庄才能变。”李佩珍说,工作就从改变村里的年轻人开始。2014年,经过李佩珍不厌其烦的鼓励和推动,一批由留守年轻人组成的济生缘合作社成立,返乡村民陈俊雄成了理事长、社长。

这些年轻人和李佩珍一起清理鸡舍、猪舍、茅厕,整治乡村环境,将整理出来的地块开辟成“城市菜地”,像开心农场那样,租给城里人。

“留守村里的年轻人加入合作社后,干起活来让我都吃惊。”陈俊雄说,“早上6点就到菜地,肩挑手扛。原本一个个白白嫩嫩的,很快晒得比我还黑。”

“城市菜地”受到城里人欢迎,村民收入也多了。原本村民自己种一亩地一年也就3万元收入,现在能有8万多元。

随着更多年轻人回到村里发展,农家乐、凤梨馆、陶艺馆、民宿、亲子教育体验等产业也风生水起。院前社成了远近闻名的闽台生态文化村,年游客接待量达10多万人次。

如今,在李佩珍指导下,院前社又对村容村貌进行系统规划和提升,并引进资金对村里闲置的39栋闽南古厝进行修缮、改造,开发成咖啡馆、民宿、私房菜馆、博物馆等文化旅游业态。院前社也全村动员,收集犁、耙、风车、石磨等传统农具,打造具有浓厚闽南特色的“乡愁博物馆”。

“在村里做社区建设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更多的是感受到两岸语言相通、文化相近、民心相亲带来的温暖与感动。”李佩珍说。

在李佩珍的微信朋友圈里,记满了她和村民温馨互动的小故事:从台湾回到村里时,惊喜地发现村民为自己的住所装上了石桌、石椅和水龙头;结束了一天忙碌的工作,和村民一起纳凉、吃烤鱼,虽然碰上不期而遇的大雨,大家还是撑着伞大快朵颐……

亲身参与、见证院前社越来越好,李佩珍和她的团队还有更高的目标。“希望能够把这里的经验辐射到更多地方。”今年起,李佩珍和伙伴们开启了“西部驻点”计划,分批前往甘肃、宁夏等地,发挥团队在乡村建设、产业再生等方面的优势,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我们以自身的专业知识在大陆乡村‘筑梦’,不仅实现了个人的发展和理想,还看到未来乡村的美好前景,看到两岸融合发展的美好前景。”李佩珍说。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