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10 00:52:14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张鸿鹏
东南网5月9日讯(本网记者 李涛)洒瓦洛且博村,凉山州昭觉县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村寨。 4年前,这里60%农房都是土坯房,还因年人均纯收入未达到4736元,被列入了贫困村; 4年后的今天,这里80%的农户都住进了安全、舒适的新房,且在2016年已实现人均年收入逾6500元,整村全面脱贫。 3年时间,从贫困村到整村脱贫,洒瓦洛且博村有怎样的经验?当地村民们的生活,这几年都有着哪些变化?5月8日,“喜迎党代会 天府新飞跃”全国主流新媒体瞰四川大型采访活动的A组采访团30余名记者编辑走进凉山洒瓦洛且博村,探访“洒瓦洛且博”经验。 村民讲述:从住土坯房到砖混“彝家新寨” 节日的盛装穿起来,欢乐的“达体舞”跳起来。中午时分的洒瓦洛且博村村委会广场已是一片欢乐的气氛,当地群众脸上的笑容,感染着远道而来的人们。 广场四周,一片青瓦白墙的砖混四合院比邻而居。四合院外围墙上生动的彝族墙画,向来客昭示着这里“彝家新寨”的特点。 孩童们脸上调皮而灿烂的笑容,广场上醒目的篮球架、儿童游乐设施、太阳能……采访团的不少记者编辑感叹“建得漂亮”、“像城里的小区”。几乎很难让人相信,这里在几年前却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境遇。 “以前苦得很,房子都在山上,上山下山办点事,走路都要花两三个小时。”村民则拉尔坐在自家“彝家新寨”的新家里,说起过去忍不住接连摇头:“土墙房,条件也不好,人畜住在一起……” 现在,则拉尔的新家早已不再是过去的模样。正对院门的客厅宽阔明亮,大彩电、长沙发、吊顶明灯完全是城市小区的搭配,客厅两边共4间房间,分别是一家5人口的房间;客厅外,粮仓、畜圈、杂物间、卫生间等一一分布,将这个大家庭围成殷实的四合院。这吸引了不少记者举起相机,将则拉尔和他的家定格在镜头中。 彝家新居:明年有望全部搬入新家 “我刚来的时候,还能看到一些土坯房。有些农户家没有独立的厕所、畜圈,条件差得很。”洒瓦洛且博村第一书记刘超是2016年来这里工作,他恰巧见证了这个位于省道307沿线的小村子飞速发展的一段历程。 刘超说,2013年,洒瓦洛且博村启动了“彝家新寨”项目建设,相继两年共建设新寨142户,还对村里238户农户进行了彝家风貌打造,并带动了部分村民房屋自筹、自建。 “目前全村80%的农户已住上安全、舒适的新房。”刘超说,全村483户人,剩余的农户也将按照规划,有望于明年全部搬入新家。 “彝家新寨”的修建标准是什么?政府进行了哪些扶持?刘超介绍,“彝家新寨”主要针对无能力修房户及移民户,政府扶持2.5万元每户,其余的钱村民们还可以享受低息贷款。 像则拉尔的新家便花了10万元,他说,因为政府扶持了2.5万元,他自己只花了7.5万元。 调整产业结构:从传统农业到新经济作物 要激发群众脱贫奔康,无疑离不开产业带动。在洒瓦洛且博村,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有着怎样的特点? “以前我们村群众生活来源单一,主要靠种植传统农作物而且产量较低。”刘超说,现在,全村群众主要经济来源是种养业和外出务工。全村外出务工人员320人。而在种养业方面,村上一方面引导村民房前屋后扩种核桃、花椒等经济作物,另一方面,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更换农产品品种。比如去年引入了新的马铃薯品种,能实现产量的增收;并且引入了原产于瑞士阿尔卑斯山区的乳肉兼用牛西门塔尔牛,每一头的售价可达到2万-4万元。 每个月,他们还将根据不同的季节和需求,邀请相应的老师入村教授农业种植知识。比如上个月种马铃薯,邀请老师讲授种马铃薯的技术;嫁接核桃的季节,请老师教授嫁接核桃的技术。 目前,洒瓦洛且博村核桃达到3500亩、花椒2000亩,挂果受益后人均收入可增加近1000元。 “现在生活好了,我们也觉得生活更有奔头了。”则拉尔指着墙上的几张奖状说,大儿子足球踢得好,他把儿子送进了成都一所足球学校,“今后也不担心了,就让娃娃好好踢……”则拉尔说着,脸上笑得合不拢嘴。 走访完洒瓦洛且博村,红网视听工程师蒋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地政府的服务。他注意到,当地提出“一个村至少一个公厕、一个垃圾站、一个流动厨师服务队”,“这些措施很切合当地的特点,看得出政府在服务方面做得很细致。”他表示。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电话:010-88650507(白天),010-68022771(夜间)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