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省内 > 正文

鼓浪屿: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2017-07-10 17:56:37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责任编辑:张静  

“水上的鼓浪屿,一只彩色的楼船……月下的鼓浪屿,在睡眠中的美人。”这是著名诗人蔡其矫1956年赞美鼓浪屿的名句。

万国缤纷的多样情调,鼓浪洞天的白沙蓝海,华洋相融的楼台庭院……在许多人的传统印象中,这是一个环境优美的旅游度假地。如今,“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字眼,在这座1.88平方公里的小岛上,显得愈发亮眼。7月8日,在波兰克拉科夫,评审委员会主席敲锤正式同意将鼓浪屿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已拥有52处世界遗产。

百年建筑里,一幕幕历史风貌得以“重现”;街头巷尾间,琴音缭绕歌声飞扬……从2008年开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到今年7月8日正式获准列入,可以说,九年的申遗之路也是人们重新认识、塑造鼓浪屿的品牌和形象之路。时至今日,鼓浪屿这座“海上花园”的历史与自然环境,都被相对完整地保存下来。如今,游客点赞,他们看到鼓浪屿美丽容颜背后丰富的历史文化;本地居民欣喜,岛上环境面貌不断改善,记忆中的琴岛正在回归。

申遗路上,哪些人为保护这座“海上花园”付出过努力?申遗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申遗成功后,又将给这座小岛带来些什么?

政府引导:“修旧如故,焕发出新的光彩”

鼓浪屿中华路21号,一幢3层的小洋楼格外引人注目。清水红砖墙、哥特式尖券拱窗外加窗洞上一双双圆圆的 “眼睛”,就像一只只圆睁双眼的猫头鹰。这里便是很多老鼓浪屿人口中的“猫头鹰楼”。

将近一个世纪之前,这是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的旧址。百年之后,这栋曾见证了鼓浪屿繁荣经济贸易的建筑,历经被违法搭盖的干货卖场侵占,主楼还被改成家庭旅馆,曾经的美丽容颜渐渐失色。

2015年,伴随着鼓浪屿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修缮,在几个月的时间里,违建被拆除,建筑及庭院景观恢复了昔日的风采。“亚细亚”的字样也被修复回原样,“猫头鹰”窗户恢复“炯炯有神”。2016年夏天,外图台湾书店在此安家落户,如今,这里已成为鼓浪屿一个优雅别致的文化地标。除了庭院里的花香,楼里也飘散着书香,而在睡莲、三角梅的掩映下,“猫头鹰楼”更美了。

“曾经,这些和鼓浪屿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与场所,被岁月所侵袭,逐渐黯淡了容颜,喑哑了声音。在鼓浪屿整治提升和申遗的推动下,它们修旧如故,或恢复了最初的容颜,或焕发出新的光彩。” 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主任蔡松荣介绍道。

2012年,鼓浪屿被正式列入中国申遗预备名录后,厦门市委市政府于2013年11月做出了全面推进鼓浪屿整治提升工作的决定,明确将鼓浪屿定位为“文化社区文化景区”,在积极稳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前提下,注重文化、生活和业态的内涵提升,用文化创意处理好遗产、旅游、社区三者的关系。

长年被闲置和遗忘的毓德女学经过改造,成为梳理鼓浪屿教育沿革的展示馆,向人们讲述着林巧稚、周淑安等鼓浪屿教育名家的励志故事;租界时代的公审会堂,违规建筑得以拆除,成为街道公共议事理事会场所……在提升和整治的过程中,和“猫头鹰楼”一样,鼓浪屿上53个文化遗产核心要素都得到修缮,对其开展长效保护的遗产监测管理中心、遗产档案中心等体系也均建立起来。此外,街区立面整治、市政设施改造、道路修补、绿化美化等也在同步推进。

而与文物古迹保护修缮同步到来的,还有鼓浪屿对岛上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展示。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鼓浪屿的定位似乎有点摇摆不定,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人文价值也并未得到充分的释放和善用。“一直以来,人们更多地是从风景上认识鼓浪屿。”厦门文史专家、鼓浪屿历史研究者吴永奇说,“鼓浪屿是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和近代中西交流的标本,如果把历史文化的因素忽略了,那就太可惜了!”

随着申遗进程的推进,岛上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都被发掘。除了游客,越来越多鼓浪屿本地居民也开始了解到身边一座座建筑、一处处遗迹背后的文化内涵及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民间自发:“让故乡变得越来越好”

“虽说我是老鼓浪屿人,但如果不是申遗,很多地方我也不是很了解。这次申遗,不仅保护了老建筑,也把岛上一砖一瓦的历史故事收集整理出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了这座小岛。”68岁的谢绵聪,是鼓浪屿上的本地居民。

年轻时干过中医,开过旅行社,2010年退休后,老谢又回到了岛上。谢绵聪的家在外图书店的隔壁,也是一栋3层的小洋楼。“房子的主楼始建于1932年,是我夫人的祖父在1933年买下来的,此后就世居于此。”

这座名为“褚家园”的别墅院落,是鼓浪屿上最早一批的咖啡馆。没有夸张的广告牌、没有俏皮的宣传语,只在巷陌上开了一孔两人宽的小门,挂着一块条形漆木招牌——“谢绝参观”……如果不是有人介绍,很难发现这是一家咖啡馆。可一走进院内,却是别有洞天:亭亭如盖的古木、错落有致的花草与空气中飘荡着的咖啡香气相得益彰。

老谢自称中国旅游崛起的第一代,他也经历了鼓浪屿从一个不大知名的小岛变为炙手可热的旅游度假地。“2008年动车开通后,岛上的游客一下就变多了,商业气息变得越来越浓。”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老谢不无感慨,“仿佛一夜之间,岛上就遍地都是商机。”

一些有商业头脑的人也看中了老谢家的房子,提出要以每年180万的租金租下来经营家庭旅馆并帮助修缮。70余年过去,褚家园这幢建筑小修小补无数,但在湿气、海风和白蚁的侵蚀下,眼见又是摇摇欲坠了。面对丰厚的条件,老谢动心过,可是一听说要破坏房子的格局,老谢和一家人又纠结了起来。面对敲敲打打、伤筋动骨,老谢最终没能过自己心中的那道坎,谢绝了家庭旅馆的提议。

拒绝外援后,房屋修缮的工作就落在了谢绵聪的儿子谢立达身上。“我从小在这座宅子里成长,对一砖一瓦都有着特殊的感情。”谢立达,80后,如今也是“褚家园”咖啡馆的老板,“修复工程的根本原则是‘修旧如旧’,最大程度地恢复原貌。当年的雕花等手艺早已失传,为此,我专门从惠安请了一批手艺较好的工人,让他们参照老照片依葫芦画瓢,摸索尝试进行修复,不行就推倒重来。”

为了支付昂贵的维修开支,小谢把原本准备和女朋友结婚的钱拿了出来,可修缮耗费还是远超预计,在这个不进则退的节点上,谢立达牺牲了醉心已久的园艺梦想,开始学习咖啡制作技术,在院落中开设露天咖啡馆,用收入贴补房屋的修缮工程。由于有了造血机制,修复得以继续进行。2008年,褚家园终于宣告修复完成,经结算,这个耗时两年的工程的投入超过了300万元,在当年足可在厦门购买4套房产。

谢立达的心血也没有白费,修缮完成后,主楼从外立面几乎看不到任何的空调、电线等现代化设施,每个细节几乎都不着痕迹地恢复了往昔的容貌,并与他精心打点的园艺植物浑然一体。

“单纯想赚钱其实很容易。如果改做餐饮,就可以塞下更多的桌位,每桌盈利还能翻番;而在寸土寸金的鼓浪屿,选择把褚家园租出去的话,一切就更简单了。”谢立达说,面对物质的诱惑,他之所以坚持到现在,是源自那份对历史文化保护的执着与记忆中美好故乡的坚守。“我是一名鼓浪屿人,如果放弃褚家园,我们就成了没有根的浮萍。我既期盼,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故乡变得越来越好。”

“申遗成功对我们而言是双重喜悦,可以把鼓浪屿最美好的东西展示给大家。”坐在一旁的谢绵聪补充道,眼神中满含期待,“未来,我希望无论是政府还是老百姓,都能够更好地去保护这座小岛,使鼓浪屿的旅游发展和文化传承并行不悖!”

活态传承:“申遗不是目的,保护才是根本”

“鼓浪屿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悠扬的钢琴声、浅吟的大提琴伴着一阵欢快的歌声从鼓浪屿鹿礁路的一户人家飘出。

这里正在进行的是一场小型家庭音乐会。弹奏钢琴的女孩名叫方思特,在一旁拉大提琴伴奏的是刚从美国出差回来的丈夫。“这样的场景在我家经常上演,因为音乐是鼓浪屿人生活的一部分。”方思特,鼓浪屿风琴博物馆馆长,地地道道的80后,也是鼓浪屿上的第五代,“逢年过节,别人家的娱乐方式可能是打打牌或麻将,可来到我们家,你就会发现,我家客厅就是个舞台,吹拉弹唱一家老小齐上阵,既热闹又温馨。”

鼓浪屿素有“琴岛”美誉,优雅的人居环境与氛围,造就了鼓浪屿人爱好音乐的传统。以往走在大街小巷,不时能听到居民家中飘出美妙的琴声。而家庭音乐会更是成为岛上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可近年来,由于旅游经济大潮的涌入、本地人口的外迁,鼓浪屿上以家庭音乐会为代表的音乐文化传承一度面临断档的危险。

“以前,邻里街坊无论谁家一张罗,小伙伴们便会凑在一块,各展所长。可越往后,这样的活动就少了很多。”回忆起小时候与小伙伴一同开家庭音乐会的场景,方思特有些感慨,“曾经有一度因为鼓浪屿变吵了,一些本地居民选择离开。我其实担心过这种文化会渐渐消失。”

家庭音乐会贯穿于鼓浪屿的历史,不能眼睁睁看着文化流失。2008年时,厦门市政府决定对鼓浪屿启动申遗程序,岛上的文化遗产开始一件一件被“打捞”梳理,文化保护工作也得到了空前重视。为了保护这一活态文化,鼓浪屿管委会持续举办以音乐文化为代表的节庆活动,重新推广鼓浪屿上濒临消失的家庭音乐会,让这一文脉传统再度焕发生命力。

“2012年,当时政府提供场地,让我们在鼓浪屿音乐厅举办‘音乐之家音乐会’,采取复制家庭音乐会的形式,把没有血缘关系、没有家庭音乐会背景,但是文化同源、对鼓浪屿怀有相同感情的人凑在一起,组建新的家庭音乐会。”回忆起第一场音乐会时的情景,方思特还有些小激动,“全场705个位置座无虚席,连台阶、走廊上都站满人。除了本地居民,还有许多游客特地为了演出留在岛上住一晚。”

“原本是一个月举办一场,但因为观众反响热烈,调整为一周一场。即使如此,演出仍是场场爆满。”方思特说道,“如今,我感觉飘荡在鼓浪屿街头巷尾的悠扬琴声又再度回来了。家庭音乐会不仅让本地居民找回了记忆,也让游客感受到了除客栈、小吃街之外的不一样的鼓浪屿文化传承。”

“活态传承鼓浪屿文化,让文化重新‘占领’鼓浪屿,是鼓浪屿今后发展的方向。”鼓浪屿管委会主任郑一琳表示,未来,还将继续深入挖掘国际历史社区的文化内涵,腾出更多的公共资源向居民,特别是向广大青少年开放,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历史文脉传下去,实现遗产的社会价值。

申遗成功之后,如何保护发展成为更加重要的议题。“申遗不是最终目的,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才是根本。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目的,在于使人类创造的文明能够传承下去,又让当下的人们生活得更美好。”蔡松荣表示,未来将继续保护珍贵的历史遗产和文化场景,传承鼓浪屿历史文化的精髓,以及这一国际社区的文化多样性,让鼓浪屿居民在遗产地中更加美好地生活。

关于东南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网·律师严正声明 - 友情链接 - 网上订报 - 给我留言 - 投稿邮箱 - 版权所有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2008-2010 fj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福建合立律师事务所 毛行熙、陈武、张英琴 律师 电话:0591-87921115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电话:010-88650507(白天),010-68022771(夜间)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