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8 17:54:00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张静
外国游客吃土笋冻时竖起大拇指称赞。 核心提示 近日,电视剧《深夜食堂》引发关注,该剧以都市小巷里深夜才营业的食堂为舞台,从老板料理的每一道食物中,讲述一段段关于市井温情的人生故事。电视剧热播的同时,不少网友也纷纷推出当地版的《深夜食堂》,如北京的串串、重庆的火锅、乌鲁木齐的乌苏牛肉面…… 在泉州,也有很多老牌的“深夜食堂”。夜幕降临,这些小摊、小店、大排档没有晃眼的灯和华丽的装饰,可带来的却是惬意的氛围。食客们不管白天是什么身份,一坐在夜宵摊上,吃一碗加料的面线糊,或把冰凉爽口的石花膏四果汤咕噜下肚,仿佛一整天的辛劳都瞬间消失。近日,记者走访了中心市区多家老牌的夜宵店,探访夜宵店老板和食客们的深夜故事。 □本报记者 陈灵 谢宜萱 文/图 深夜来一碗面线糊,暖胃又暖心。 现象篇 河北姑娘慕名而来吮田螺 地点:西街田螺店 从中心市区钟楼出发,沿西街向西北方向走,穿过新华北路的路口,快到希贤路时,右手边便会出现一排田螺小店。6月28日晚10点多,记者来到这里时,店外的小桌子几乎都坐满人。在昏暗的灯光下,田螺油光滑亮,花生酱和蒜的香气扑鼻,让人胃口大开。老板阮先生说,他经营的田螺店开了24年,每天从傍晚营业至凌晨2点。 这时,两个女孩走入店里点单,口音听起来像北方人,一打听,她们是河北石家庄人。“3天前来的,这趟旅行的主题就是吃吃吃!”姑娘高杨说,她和朋友来泉州,完全是机缘巧合。“我们算是全职妈妈,每年会挑一个时间,离开老公和孩子出来放松一下。6月初,我刷朋友圈时,无意中看到一个大学同学分享的一系列泉州美食,所以‘一见钟情’想来逛逛!” “来了之后,我们对照着美食攻略一一品尝。”另一位姑娘于霞泽夹起一颗田螺,啾啾吸两口说,“我们先在中山路的金鱼巷吃菜头酸,然后到东街吃肉粽,再慢悠悠走过来。走在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西街,一路寻找美食,也是不虚此行。”高杨说。 一碗面线糊半夜暖心又暖胃 地点:百源路面线糊小摊 深夜,床头柜上震动的手机打破了黄美红房间里的寂静。她摸黑将手机拿到眼前,一条熟悉的号码发来的短信让她不得不赶紧起身,此时,屏幕上显示的时间是凌晨1点15分。原来,她是泉州本地的一名新闻工作者,此刻接到的是一条车祸的突发线索。 采访完这条新闻,已是凌晨3点多。黄美红骑电动车回家,一路上行人寥寥,独自一人的悲凉感和完成工作的满足感在她内心交织。路过百源路时,一个面线糊摊子的灯光和人气吸引她停下来。“这么晚了,竟然还有这么多人排队吃面线糊?”她心里嘀咕着,环视一圈,发现食客里包括跑夜班的“的士”司机、精心打扮过的娱乐场所工作人员、刚加完班的上班族等。“摊子从晚上9点多开到早上6点,这段时间,随时来吃都行。”一名来自湖南的的士司机说。 黄美红点了大肠、卤蛋、卤豆干和炸醋肉,坐下来舀一勺面线糊入嘴,面线糊的热气瞬间侵入身上的每一个细胞,“好温暖……”她停不下,一口接一口地把面线糊吃完。 至今,那碗凌晨3点的面线糊味道,还一直留在她心里。那是一碗对辛勤工作的自己最棒的犒赏。 古大厝里的烧烤摊,吸引市民来品尝。 相聚“古大厝”享受惬意时光 地点:后城古大厝烧烤摊 “下周六怎么样?应该不会下雨。”6月的一个周六晚上11点多,吴昊坐在位于后城街一栋古大厝的烧烤摊里,咬下一串骨肉相连后说道。“可以,小芸今天闭校式,开始放暑假了。”邱桂喝了一口啤酒,回应他。他们正在讨论去武夷山的日期。这趟旅行的起因是泉州人吴昊说:“自己从没去过武夷山,作为福建人实在不应该。”邱桂则接话说:“我是江西人,也没去过庐山啊。”两人便相约,两家人先一同去武夷山玩,再挑个时间去庐山。 11年前,23岁的邱桂从老家江西上饶来泉州,投奔做家居装修的叔叔。不久后,他和同事、德化姑娘组建了家庭,并在这里安家。没想到,因家里的事情,叔叔一家人打算放弃在泉州打下的基础回老家去。通过叔叔的牵线,他开始到一家泉州本地人开的装修公司工作。 不会说闽南话、没有客户资源,加上妻子怀孕,他心里越来越没底。这时,同事吴昊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也许是年龄相近的缘故,两人成了好兄弟。 几年前,家住南俊巷附近的吴昊第一次带他来这栋闽南古大厝时,他惊呆了——红砖古厝里竟然开着一家烧烤摊!从那以后,他们常常来吃夜宵、喝啤酒。不知不觉间,这里成为兄弟俩的“专属”夜宵店。 外省学生爱上泉州大排档 地点:清源山南台岩大排档 “祝前程似锦!干杯——”黄可高举酒杯大声喊,周围一群伙伴们也和她一起高举酒杯喊出心中期许,席间一片青春、热血、激情。清源山南台岩大排档在清源山上开了十余年,是泉州人心中的老牌大排档之一,黄可和她的同学们就读于泉州师范学院,大学四年期间,黄可经常与朋友、同学们相约,三五成群到清源山爬山、吃大排档。这成为他们共同的“泉州记忆”。 黄可是江西人,2013年高考后被泉州师范学院录取,虽然大学就在与自己家乡相邻的省份,但对于从小没出过远门的她来说,仍感到了不安与紧张。“宿舍的其他女生都是泉州本地人,只有我来自外省,舍友平时都讲闽南语,我感到很难加入她们的对话中。”渐渐地,她与舍友们交流越来越少,关系愈发疏远,原本性格活泼的她日渐沉默。她甚至因为想家,躲在被窝里哭过几次。 “转折就在那个学期的期中,舍友带着我做了一件刺激又冒险的事。”她笑了起来,带了点神秘,“我们和另外一个宿舍的朋友一起,开车上了清源山。”那是她来泉州后第一次夜晚出行,也是她第一次知道清源山上有一个大排档。“在大排档,我们点了许多小吃,一群人独占一隅,不顾旁人眼光,大声笑闹,天南海北地聊着,我第一次觉得自己喜欢上这座城市了。” 石花膏是不少泉州人童年的回忆。 一碗石花膏承载独特记忆 地点:天后宫石花膏店 “老板,来一碗石花膏。”陈芯喊完,转头对记者说:“如今一碗要7块钱了!” 中心市区天后路旁的老牌石花膏店已经开了14年,是许多泉州人夏日夜里的避暑首选,这里也承载了许多老泉州人的记忆。 陈芯每周都会抽空来天后宫吃一碗石花膏,这已成为一种习惯。在她的眼里,夏天的夜晚吃上一碗石花膏,是解暑,也是一种追忆。 她也不记得自己第一次吃石花膏是几岁,在什么情境下,只知道自记事起,每年一到夏季,父亲抽空就会骑摩托车载着她,穿过西街,再穿过中山路,来到天后宫,带她吃一碗甜甜的“冰水”。“这是我小时候每天最期盼的事情。” “父亲以前有一辆铃木牌摩托车,是我们家唯一的交通工具。一个雨夜,父亲原本和我商量好了晚饭过后就带我去吃石花膏,但由于下雨,父亲决定改天再去。我不同意,缠了他许久,最终他拗不过我,还是带着我去了。”她回忆,“我爬上摩托车后座,他再三嘱咐我要抓紧他的腰,不要乱动,随后才冒雨出发。”但我没有听爸爸的嘱咐,在后座上动来动去,车子突然就打滑侧翻,那一瞬间,他用手臂死死撑住地板,将车子与路面隔出一个空隙,并小心翼翼地喊我的名字,我应了他一声,他赶紧说:‘你快点爬起来。’我爬出来以后,父亲松开手臂,连人带车倒在地上。”那次父亲断了一根肋骨,手臂严重脱臼。他后来告诉我,他在叫我名字的那一刻,心脏都要跳出来了,害怕我不回答他,幸好,我平安无事。” 如今,陈芯长大成人,再也不是那个等待父亲接送的小姑娘,父亲的铃木牌摩托车也早已卖掉,但陈芯还是时常会回忆起那段时光。 土笋冻老店成为倾诉之地 地点:百源路土笋冻小店 “哟,小姑娘好久不见啦,今天要买芒果爽还是土笋冻啊?”陈建国笑着在窗口打招呼。老陈在南俊路开了专卖土笋冻和芒果爽的小店,每天上午8点营业,凌晨2点收摊。他多年的老主顾们时常来店里品尝土笋冻和芒果爽,并与老陈分享自己的人生喜乐。“我这家店是全年无休的,为的就是让想来找我的顾客随时可以找得到我。” 作为一家招牌老店的老板,老陈见识过形形色色的顾客,也听过许多人的故事。让老陈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姑娘,她说话温柔,长相标致,却时常面露忧郁。“有一次,她来到我店里,点了招牌芒果爽,然后问我:‘老板,我以前的男朋友有再来这间店吗?’”老陈回忆,“她看起来十分忧郁,我也和她一起难过了起来。”后来,这个女孩时常会独自一人来老陈店里坐一坐,每一次,她都要问老陈:“他有再来过吗?”、“他真的没再来过吗?” 令老陈开心的是,就在前不久,女孩带了一个男孩来店里,并介绍给他认识。“那个男孩子很不错,我替她开心,她终于走出阴影,找到了新的幸福。”他说,“女孩告诉我,他们很快就要结婚了,我替她高兴。”老陈笑得像自己的女儿要结婚一样。 老陈说:“如果顾客想要向我倾诉心事,我很乐意成为他们的倾诉对象,虽然不能给出什么明确的建议,但我会尽可能给予鼓励和温暖。” 泉州的面线糊小摊,总有许多的辅料可添加。 分析篇 泉州的深夜食堂有何特别的魅力,可以到深夜依旧热度不减,让食客们胃口大开?记者带着疑问,采访了本地、外地食客及美食专家。 悠久历史文化蕴藏美食中 记者走访了解到,一些深夜出来吃夜宵的外地游客,大多是受泉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及独特的美食文化所吸引。像河北姑娘高杨和同伴,正是看到与北方饮食全然不同的闽南菜品,才兴致勃勃千里迢迢而来。 “泉州背山面海,气候温和,蕴含丰富的海鲜珍品和山珍果蔬,为美味食品创造各种丰富的材料,因此,泉州美食材料丰富,品种繁多,式样翻新,造型美观。”闽菜大师程振芳表示,闽南的饮食文化亦有着悠久的发展史和丰富的内涵。泉州人历来对吃就有一种难以割舍的偏爱,每一个品种的制作方式和食用方式,都蕴含着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本地区特有的审美意趣。如面线糊以泉州为发源地,而后传至全省各地,相传已经有200多年历史。同时,悠久的对外交流历史也为闽南地区的人们带来了异域的饮食文化,这些文化与本地饮食文化相互融合。 他表示,泉州的美食和风俗习惯也有关系。泉州风俗婚丧喜庆、敬神祀祖、馈赠朋友,都有风味小食礼仪食品。许多风味食品体现了福禄寿和喜庆、幸福、圆满、成功的寓意。很多华侨回乡探亲,就想品尝家乡特产,以满足故土眷念之情。 “夏季天气炎热,石花膏、土笋冻等夏季消暑良品便成为大家的夜宵首选;冬天寒冷之夜,面线糊、永春咯摊等热腾腾的食物,也为大家所喜爱。”他说。 各色老店承载老泉州人记忆 不仅仅是天后宫旁的石花膏,泉州许多老店都承载着老泉州人的记忆,群众牛肉小点、远芳小笼包、亚佛润饼皮等老店,他们书写着自己的故事,也曾见证了无数泉州人的故事。 许多老泉州市民时常会回味中山路的旧时光景。如今,中山路的店铺早已“改朝换代”,但有些老店依然存在着,中山路的群众牛肉小点每到饭点都座无虚席,吃粽子配牛肉羹,是很多老泉州人的首选,一位年迈的老伯说:“走进店里,我就会有一种时光流转,回到过去的感觉。” 闽南饮食文化魅力吸引游客 “泉州是一座非常热情好客的城市,这样的文化也延续到了餐桌上。”程振芳认为,闽南人不拘泥小节,敢说敢做,敢拼敢赢,大方又讲义气,这些优点展现在餐桌上时,就能极大地感染人群,进而形成一种带有人文风味的餐桌文化。 “在泉州的这些年里,我几乎将这座古城有名的大排档都吃遍了。”一位来泉务工人员笑着说,“我喜欢泉州的大排档,有人、有情、有味,我去吃大排档,吃的不仅仅是美食,还有泉州那股人情味。” 近年来,随着泉州“古城文化”热度不断升温,“闽南饮食文化”也逐渐受到大家的关注,越来越多人慕名而来,想要体验一把闽南饮食文化的魅力。程振芳表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大特色,泉州饮食文化早已成为古城一张亮眼的名片,让四方游客慕名而来、传为美谈,从而提高泉州的知名度。” (尊重被采访者意愿,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电话:010-88650507(白天),010-68022771(夜间)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