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旅游频道 > 正文

修缮活化有效传承历史文脉 鼓浪屿老建筑焕发新颜

2022-10-12 16:03:52 作者:朱道衡 詹文 来源:厦门日报 责任编辑:冯韵

拥有“万国建筑博物馆”美誉的鼓浪屿,岛上有千座不同历史时期建筑。图为鼓浪屿全景。(记者 王火炎 摄)

国庆节当天,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刚刚照亮鹭江两岸,许多市民游客便早早登上渡轮,前往被誉为“国之瑰宝”的鼓浪屿。记者跟随游客上岛,登船远望,红色穹顶的八卦楼矗立在三丘田码头上方,欢迎大家的到来。船未靠泊,天风海韵,耳畔传来悠扬的钢琴声。

修缮活化让老建筑“活”起来

得益于申遗成功,这座惊艳了世界的岛屿,更加璀璨夺目。近年来,厦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就鼓浪屿申遗成功和保护文化遗产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总结成功经验、借鉴国际理念、健全长效机制,持续推进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历史文脉有效传承,取得丰硕成果。一栋栋“活”起来的老建筑,成为其中的典型缩影。

徜徉在鼓浪屿的街巷中,隐藏着岁月烟云的老别墅,给了游客一个个惊喜,让大家深深感受到这座“万国建筑博物馆”的独特魅力。

鼓浪屿有大大小小1000多栋老建筑,其中有400多栋被认定为历史风貌建筑挂牌保护,修缮活化利用工作卓有成效,老建筑焕发出新的生机。

高高翘起的燕尾脊屋顶,极具古典气质的石头拱门,饱经风霜的木制梁柱……记者随几位游客走进鼓浪屿市场路66号,这是一座被称为“黄氏小宗”的老建筑。作为鼓浪屿石浔黄氏曾经的宗祠,它也是岛上现存最早的闽南传统木构院落式民居之一。经过“修旧如旧”修缮保护,黄氏小宗再现当年风采。市民樊书毅刚走进这座建于19世纪上半叶的祠堂,就被条石门框上方的“黄氏小宗”石匾所吸引,当年刻制工艺之精致考究,令人啧啧称奇。

历史文化在文物建筑中流淌

除闽南传统古厝外,鼓浪屿还拥有数量众多的哥特式、巴洛克式等西方建筑风格的文物建筑。位于福建路32号的黄荣远堂就是其中典型。黄荣远堂建于1920年,既是重点历史风貌建筑,更是鼓浪屿53个申遗核心要素之一。

历经百年风吹雨打,黄荣远堂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并活化利用,成为我国首个国家级综合性唱片博物馆。记者随酷爱黑胶唱片的游客罗先生一起入馆,从留声技术的演进到唱片内容的变迁,走在馆内,犹如开启了一场中国唱片百年之旅。“这里既能看到中国最古老的黑胶唱片,也能欣赏到鼓浪屿老别墅,幸福感满满。”在黄荣远堂中西合璧的庭院内,罗先生悠闲地品茶、拍照。

漫步鼓浪屿,诸如此类的文物建筑还有很多:救世医院旧址成为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原英国领事馆所在地成为鼓浪屿历史文化陈列馆,八卦楼成为国内唯一、世界最大的风琴博物馆……

去年8月,八卦楼启动申遗成功后最大规模的修缮提升,目前修缮已完工,建筑整体抗震性安全性得到提升,历史信息被最大程度地保留和修复,带着清晰木质纹理的红褐色门窗被还原,“离家”15年的一对石花座也重回庭院。如今,扫去岁月尘埃,重现芳华的八卦楼正等待全新的风琴博物馆展陈布置,期待与市民游客再次见面。

【访谈】

鼓浪屿风琴博物馆馆长,青年管风琴家、钢琴家方思特:

鼓浪屿回归

原来的味道

方思特(受访者 供图)

鼓浪屿上有大大小小一千多栋老别墅,位于笔架山麓的八卦楼无疑占据C位。作为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核心要素之一,八卦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作为厦门市博物馆,后在2005年被打造成为国内唯一、亚洲最大的风琴博物馆。

担任鼓浪屿风琴博物馆馆长以来,方思特几乎天天与八卦楼“腻”在一起,“它毕竟是历经百年沧桑的老建筑了,又受到海岛高温、高湿、高盐分等因素影响,主体结构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方思特说。

为此,八卦楼去年8月开启了修缮提升工作。这也是鼓浪屿申遗成功后最大规模的修缮提升项目。看到“老伙计”得到一次全面“体检治疗”,方思特打心眼里高兴。“趁此机会,我们风琴博物馆也可以进行新的展陈设计,实现原来想做却做不到的方案。”方思特告诉记者。

因此,在设计未来新的展陈布局时,方思特和相关专家准备将展陈设施与八卦楼墙体做隔断,“相当于在八卦楼里面再搭建一个屋子”。与普通展陈不同的是,新的展陈吊顶尽量遵循建筑原层高,这样参观者能更多地欣赏到八卦楼建筑原本的风貌。

“全面盘活八卦楼整体文物建筑空间,原本博物馆只有一台可供演奏的管风琴,拟增加至三到四台,增加互动性,同时将增加全息投影等高科技设备,为社区居民提供音乐演奏交流场所,吸引文化艺术人才入驻,弘扬鼓浪屿音乐文化。”方思特说,如果没有本次文物建筑修缮工程,这些都是无法实现的。

作为鼓浪屿上的第五代,方思特对于鼓浪屿老建筑有着很深的感情。她从出生到少年都生活在鼓浪屿鹿礁路28号,这里是日本领事馆旧址,如今属于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后,方思特和家人故地重游,她说:“没有陌生的感觉,修旧如旧,小时候的氛围感也回来了。”

“文物建筑的修缮保护,让越来越多老建筑‘活’过来了,琴岛回归了原来的味道。”方思特说,近年来,特别是鼓浪屿申遗成功后,鼓浪屿的商业气息淡了一些,文化氛围越来越浓。

【记者手记】

守好琴岛“家底”

“活”字上下功夫

鼓浪屿有什么好玩的?鼓浪屿该怎么逛?这是来厦游客常问的问题。除了秀美绝伦的自然风光以外,欣赏岛上老别墅,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拥有“万国建筑博物馆”美誉的鼓浪屿,岛上有千座不同历史时期建筑,其中大夫第、黄氏小宗、春草堂、菽庄花园等53处文化遗产核心要素,是鼓浪屿遗产价值最突出的物质见证。这些风情各异的建筑物散布在鼓浪屿各个方位,形成别具韵味的风景。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许多市民游客前来探访打卡。古老的街区,在新时代依然活力四射。

为了守护好琴岛的“家底”,申遗成功后,鼓浪屿每年都会根据国际公认的文物保护准则,对世界遗产地的保护状况,定期进行专业检查、审议和评估,并整理出监测报告,还陆续完成多处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工程。

保护文物建筑不仅要守好、修好,还要善于探索新方式新手段,在活化利用方面下功夫。毕竟,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终究需要利于百姓生活。为此,鼓浪屿支持管理文物建筑的使用单位或业主在符合文物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合理利用内部空间,进行多种模式活化利用,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提升文物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如今, 鼓浪屿上的不少历史文物建筑“迎来第二春”,化身成为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博物馆、美术馆,便是活化利用最好的案例。

(记者 朱道衡 詹文)

更多>>人物志
更多>>专题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