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3 17:23:38 作者:李立华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冯韵
在王硇村拍摄的太行山秋色。
柴更利摄(人民图片)
人常说: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每一座山,都是可描画的风景。穿越太行高速去河北邢台沙河王硇村,一路皆是山景,如同在画里行走一般。行至南太行,山上树叶大面积变黄,山坡仿佛被泼了颜料似的。
隐藏在太行山东麓的王硇村,地貌奇绝峻秀,风景如诗如画。进入秋季,山民们纷纷将自家收获的玉米、红薯、南瓜和红白萝卜等拿出来晾晒,以备入仓储藏。
走进王硇,一座座由赭红色丹霞石条垒砌的民居映入眼帘,错落有致。与其说王硇是个村庄,倒不如说是座石头城堡。村里现有石楼130余处、2000多间,建筑面积达7.2万平方米。这些就地取材的石头房子,始建于明,现存建筑以清代的居多。其中最高的一座古石楼有18米,整体气势恢宏。当时没有机械,全凭人力在农闲时修筑,历时12年竣工。古石楼的墙面纹理自然,墙体笃厚,隔热隔音,冬暖夏凉,历史上经多次地震和洪水,却无一受损,至今仍有村民居住。
相传,明永乐年间,准备迁都北上的明成祖朱棣,从全国各地调集了大量奇珍异宝。祖籍四川成都府两岗村的镇京总兵王得才,奉命护卫一批贡品日夜兼程运往北京。官阶五品的王得才是武探花出身,他深知此行担子之重,不敢有丝毫懈怠。谁知,一队人马由南向北刚进入河北沙河,就被一群响马团团围住。由于寡不敌众,皇家贡品被劫匪抢掠一空。贡品丢失,犹恐株连九族的王得才只好携带家眷躲进如今沙河的尚贤、正招一带。但是,这些地方紧邻官道,很容易被发现,他们不得不迁到太行山深处的王硇村定居。
王氏先祖们烧瓦、烧石灰,以干石垒墙、白灰勾缝、青砖出檐、蓝瓦盖顶,建造出巍峨如城堡的石楼。飞檐翘角、嵌有隔扇花窗的雕楼(当地人称为“耳房”,建于石楼顶端)更为别致,颇具南方水乡画舫风韵。由于兼具四川居民与冀南民居建筑风格,王硇村石楼群也被形象地称作“太行川寨”。
进入秋天,村子里毫无萧索气象。几处低矮的院墙上,仍有青藤瓜蔓攀出。偶一抬头,可见某户人家高高的屋顶旁仍有柿子抱霜枝头。不过,最亮眼的当属山民们晾晒的玉米。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尤其是对于生活在山区的农民来说,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此时,王硇村的晒秋场地犹如一块块调色板,玉米、红薯、南瓜、辣椒和红白萝卜等“秋实”,则是色彩缤纷的颜料,任由村民们作画。晒秋,既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他们的艺术。
置身大山深处看晒秋,是一种奇特的体验。山民晒秋,晒的不仅是丰收的作物,更是一年的劳作——只有农忙时节的辛勤付出,才会有农闲时节的踏实、舒坦、安逸。晒秋,丰富了王硇的内在,是这个太行古村落的一道亮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