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旅游频道 > 正文

平潭:我有一座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2022-10-18 17:04:17 作者:陈澜清/文 摄 来源:平潭网 责任编辑:冯韵

诗人海子曾说,“建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坛岛上,依山傍海、错落有致的石头厝就是诗歌里的真实写照。

平潭石头厝是对石砌墙体建筑的特殊称谓。当地居民就地取材,以条石、毛石、青石等块状石料为墙体的主要材料,以木材作为楼板,建造出极具地域特色的石头厝,成为平潭岛地域文化和历史的缩影。

2012年,环球人文地理杂志记者走访平潭,称平潭岛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彩色城堡”。这些“彩色的城堡”就是散落在岛上的石头厝。

日前,记者采访多位研究平潭石厝的专家和文化学者,一起探寻平潭石头厝的前世今生。

平潭岛上多石厝

“平潭岛,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平潭岛,只要有村落的地方就有石头厝。

为何众多石头厝会落地平潭?

《平潭县志》主编吴金泰老师给出的解释是,这个现象主要与平潭的地理、地貌、气候、材料等自然条件有关。同时也受人文条件的渗透融汇,包括生产生活、习俗信仰、审美观念等影响。

在吴金泰和平潭民俗文化专家编写的《问答平潭》一书中,记载了20世纪80年代普查平潭花岗岩时的相关数据。数据显示,当时全县花岗岩面积99.83平方公里,品种多达26种,贮藏量为7.76亿立方米,分布在苏澳、平原、白青、中楼、澳前、北厝、敖东、南海等地。

吴金泰认为,岛上丰富的花岗岩资源为石头厝的建造提供了便捷。另外,在当时的环境下,坚固的石屋不仅利于抵御恶劣天气的侵袭,同时兼具艺术审美上的观感。

“石厝的产生与特定的历史时期也有密切联系。”据吴金泰介绍,鸦片战争之后,福建林业资源遭到破坏,森林遭到滥伐,政府采取了限采限运、统购统销政策,严重制约建筑木材的供应。因此平潭民居就大幅减少木材的使用,上世纪70年代连屋顶都是用石板铺盖,称为“石板厝”。

“花岗岩和火山岩是石厝的主要建筑材料,也是平潭人早期建设民居的不二选择。”吴金泰表示,平潭极具特色的石头厝建筑群,被称为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渗透着当地居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也体现出渔民们的生存智慧。

旧时盖房有讲究

“建房起厝即是安身之本。”平潭作家阿灿一直从事平潭文史整理和研究,也是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平潭民俗专家,曾编撰出版《故土海坛》《平潭石头厝》等。

他说:“我们海岛人,一生只做三件事情:一是起厝,就是盖房子;二是修大墓;三是娶媳妇。很多人一辈子就做这三件事情,房子是摆在第一位的。从这种意义上看,每座石头厝实际上就是一部家族的奋斗史,每一块石头都流着老百姓的汗水。”

那么,旧时平潭人盖房子有哪些讲究?

吴金泰老师介绍,当时人们建房选址不仅重视防御海岛的风、沙、潮,还追求朝阳采光、通风透气以及淡水水源的汲取,方便生产生活及交通,有利于子孙安居乐业。“古时候,海岛人建房选址还喜欢面朝东南、坐西北,这样有利于抵御西北风,冬暖夏凉。同时,建房的地势要偏高,最好周边有林木环护,可以防止飞沙和海水冲蚀。”

俗谚有云:“未起厝,先下基”。在平潭建房,还要选择吉日良时下基。下基时要先放下三块石头,表示奠基,还需要按自然地势、地基采取阶梯式,以方便排水。若没有地势受限,基位高低位置还要与左邻右舍等同、平衡,以免“犯冲”。

与此同时,如果左右两家宅向相同,开基时应防止巷道歪斜弯曲、有碍交通。为图吉利,在下基、上门楣、上梁都要择日燃放鞭炮。

“建屋上梁,意味工程即将竣工。”根据传统习俗,建房上梁之日,要宴请工匠、亲友,叫作“评架酒”“上梁酒”。此日亲友多送喜幛、贺礼。主妇娘家应送一对上梁红灯笼和内装五谷的红布袋,挂在大梁(中脊梁)两头,大梁上贴喜联、挂红彩布,以示吉祥。

在旧时民间传统住宅施工中,还有许多“趋利避害”的要求,比如,民宅屋体的长度、宽度、高度要符合“鲁班尺”的吉利数,合吉则称“有字”,否则称“无字”,有字者宜居,无字者则是不吉。此外,屋梁的架数(根数)还必须是奇数。

石厝结构有特色

平潭的石头厝从结构上归类,大致有三种。包括民宅单体模式的四扇厝、竹篙厝两种,以及官邸府第的石头厝。

据平潭民俗文化专家赖民介绍,“四扇厝”是平潭石头厝的主要类型之一,它类似于莆田的“四目厅”,通常是不出檐或只出半檐。“四扇厝”以单进四扇房为主,房内左右两侧为房,分前后房,中为厅堂,也分前厅与后厅,后厅一般用作厨房、杂物间、仓库,或用于放置渔、农生产用具。

“竹篙厝”是平潭建筑的另一特色,是单开间民居向纵向延伸呈带状式的建筑形式,它由兵营演变而来。

据介绍,清朝时期,平潭与台湾班兵换防,产生了很多兵营,类似闽南建筑风格。建筑特点是以数十间房连成排厝,依次是前天井、厅堂、住房、后天井,前有大门,后有小门,直进直出,所以形象地称为“竹蒿”。硬山屋顶、石墙结构、鱼眼天窗是这个建筑形式的特点,犹如碉堡和地道,有利于战斗。房顶多为不出檐或出半檐,早年平潭大路顶、左营、右营的民房多为这样的结构,就是效仿“竹篙厝”修建的。

除这两种建筑类型,还有一种就是官邸府第的石头厝。赖民表示,平潭历史上产生了许多骁勇善战的水师,仅平潭籍的水师提督就有6位、总兵12位,“这些水师官员告老还乡后,皇帝往往御赐赏银安置家产。比如,‘詹厝’是詹功显提督府的大宅院;‘江厝’是总兵江继芸的府第。”

“这些官员的大厝,多为闽南红砖石构,木构窗花精雕细刻,柱础为石材,木柱承梁,规模恢宏、气派不凡。”赖民说。

古厝焕发新生命

石头厝,是平潭海岛居住文化的活化石。没有浓墨重彩,也不走精致路线,却与碧海蓝天极相合,一砖一瓦都带着最朴实的印记。

每一个乡村,石厝都有不同的韵味。在国彩村,石头厝临海凭风,密密匝匝,却井然有序,俨然是一幅精致的山水画;在山门村,“城堡式”的民居依山而建,层叠错落,穿梭其间,摸着古石厝上青墨色的火成岩墙面,感觉穿越了历史;来到北港村,一片片黛青色的石头厝整齐地排列在沿岸的山坡之上,犹如童话中的城堡……

这些年,随着平潭开放开发带来的机遇,这些被《国家地理》杂志形容为“谜一样的彩色城堡”的石头厝,也成为海岛旅游、乡村振兴的新名片。

在马腿村,整村文旅综合开发项目在此落地,坚持“保护为主、修旧如旧”的原则,盘活了村里几十栋老石厝,目前通过改造,已装修完成多家民宿,吸引不少游客和市民来此打卡。

在东美古村,将古厝改造而成的网红民宿“西汐里”已经落成,游客可在此欣赏东美渔港风光、品尝美食,感受世外桃源般的惬意。

走进磹水村,一栋栋石厝改造成轻奢民宿,游客可在此游览海边石厝美景,欣赏远处海面上的风车。

北港村里,越来越多两岸创客加入改造石头厝的队伍中,秉承“以旧修旧”的理念,合理运用石头、漂流木、扎染、老物件等,让老石厝焕发新生机。

在上攀村,由石厝改造而成的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已成为国内外考古工作者研究壳丘头遗址及壳丘头文化的重要场所。

数据显示,近年来,平潭对全区除城市规划区外约228平方公里的石头厝村落的51000多幢房屋进行普查,编制了《石头厝保护专项规划》,划分出石头厝风貌保护区和建设管控区,并根据不同类别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不仅如此,平潭还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融入石头厝元素,打造现代化+原生态的城市综合体、交通综合体、旅游综合体等。

秉持“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发展理念,平潭在全区做活、做大石头厝文章,通过整合自然、历史人文等方面的资源,立足海岛乡村资源禀赋,推动民宿产业特色化,按照“田园风光型、水乡渔村型、景区依托型、文化创意型、红色旅游型”的特色主题,优化乡村民宿发展布局。

更多>>人物志
更多>>专题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