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伦敦华人春节生活片段:家是永远牵挂着的情
在来来往往的人群和光鲜热闹的街景中,我们的视角聚焦在一个个平凡却不容忽视的华人身影上。他们在中餐馆辛勤工作,他们在街边起早贪黑经营摊位,他们在华人社区贡献一份力量,他们默默耕耘奋斗在伦敦。他们的声音我们并未经常倾听,他们的故事却代表着我们每一个人,一笔笔书写着英国华人的历史。 中餐是一提到华人便不可忽视的字眼,在中餐馆工作也是许多华人在英国的生活来源。来自山东宋大姐就是其中一员,来到英国三年的她在一家餐厅做面食师傅,每天忙里忙外地擀面、和馅、包饺子。在同事们的眼中宋大姐活泼热情,手艺又好,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娥姐”,大家推荐记者在她上班的时候来为她拍照。等到真的接受采访的时候,她反而有些羞涩了,脸红着说出自己的愿望:“想给英国女王包顿饺子吃!”今年春节前后,餐馆的工作格外忙碌,还好宋大姐全家人都在伦敦,一家人在一起总算可以过个团圆年。 和宋大姐相比,在隔壁餐馆工作的林先生可算是身在伦敦的资深华人,从他脸上的淡然可以看出多年打拼的痕迹。谈起25年前从香港来到这里,林先生不禁感慨:“时间真的已经太久了。”大部分家人都在伦敦,加上忙碌的生意,过年不回故乡,已经是一个多年的习惯了。 身后是沉浸在节日气氛中围观舞狮表演的热闹人群,拉着平板车快步经过的小何便格外醒目。小何年轻开朗,染着一头金发,来自侨乡福建,5年前来到英国,同样在餐馆打工。5年来,每一年的春节他都没有回家,除了忙碌的原因以外,家里也觉得旅途开销太大,不建议他回去过年。在伦敦的福建同乡很多,年轻人也不少,所以过年时大家聚在一起吃吃喝喝,就算得上热闹了。 华埠街头的摊位中可以看到许多福建同胞的身影。鸡蛋仔摊位的小林和包子铺的姑娘都是从福建来英几年的年轻人,对于正值青春的他们来说,年的气氛并没有那么浓重,过不过年除了更加忙碌以外,便也没有太大的感受。 而对于曲老师来说,伦敦的新年可比在国内度过更有团结一致的气氛。5年前由于家庭变故,身为大学教师的曲老师来到英国,语言不通的她在同胞的身上感受到温暖和踏实。现在她在一家中药店工作,店外热闹的庆祝活动吸引着她掏出iPhone不住地拍照。她告诉我们,唐人街华人之间的凝聚力很强,在这里过年也有家的感觉,“心情很好”。 正说着,一位老奶奶走过来和曲老师熟稔地打起招呼,她是华人社区中心的义工,今年就要过70大寿了,人看起来格外年轻精神。王奶奶告诉记者,自从孙子出生,她就从青岛飞来伦敦带孩子,这一带就走不了了,平时除了接送孩子上学和学习英文外,每周六她都要来华人中心做义工,负责接待工作,时不时还参加一些社区活动,丰富的生活和规律的作息是她保持年轻的秘诀。在办公室内,王奶奶的桌子上堆满各种华文报纸和杂志书籍,在没有访客需要接待时,这些文字就是最好的消遣。 王奶奶办公桌对面的教室里正在教授乐器课,麦老师一边给新到的学生摆桌子、倒茶,一边指点练习中的弟子,气氛轻松温馨。这是麦老师来英的第30个年头,二胡、古筝是他的教授专长。谈到乐器,麦老师感叹说,现代人有了电脑电视等等各种吸引人注意力的产品,很少去全身心投入到乐器的学习中了。30年的异国生活,让来自香港的他对故乡概念也渐渐模糊,当年的异乡渐渐变成如今的家。 时差8小时,这对于许多身处异乡的华人来说,是难以跨越的距离。对于我们采访到的这些同胞来说,奋斗打拼在伦敦并不是留学新鲜的片段,也不是旅游享受的假期,一年年的辛勤和汗水已经汇入他们的血液,让家这个字变得清晰又模糊。无论身在何方,离家多久,过不过年,“春节”是每个华人心中无法忽视的语词,它意味着幸福,热闹,团圆,也述说着惆怅,彷徨和寂寞。它是连着家的那根纤细却有力的红线,是永远牵挂着的情。(田漪)
|
- 2013-01-08纽约华人过春节老照片(图)
- 2013-01-08福建侨办主任杨辉:2013年将继续服务好华人华侨
- 2013-01-08华人放弃美国绿卡公民案例多 富人税增弃籍代价大
- 2013-01-08三名女议员改写参政历史 美华人参政需做有心人
- 2013-01-08防止奶粉被华人扫购一空 澳洲超市出台“限购令”
- 2013-01-08旅西华人房东劝拖欠租金房客搬离 反被洗劫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