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美国频道> 专题> 正文
群居生活省空间 一家有喜家家喜 走进土楼,除了扑面而来的长廊和屋子,还有坐在庭院里摘菜洗菜、泡茶聊天的居民。每天下午四五点,中间庭院常有三五成群的土楼人围坐在一起,或摘摘菜,或聊一聊一天都忙了些什么。南靖土楼景区导游小李介绍说:“住在土楼内,一家有喜事,家家有喜事。不管是黑白喜事,土楼内的居民都会相互帮助,关系十分密切。”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黄汉民认为,土楼虽然占地面积大,但人口住宿密度高,比较节省土地,内院式的房子国内很多地方都有,但都是四合院,圆形的内院是比较少的,因此设计师更多地以此为创作灵感。 诚如广州土楼公舍的设计师之一孟岩所说,土楼本身的形式并不是最重要的,土楼所带来的“群居”的社会关系才是土楼的精髓所在。“现代社会,大家都想占有更大的空间,但其实大多数人是不需要这么大的空间,尤其是年轻人。”虽然土楼诞生于福建山区,但在孟岩看来,土楼是用城市的模式来解决乡村问题,因此它本身就适用于城市,房间不大,但中间的庭院等公用空间是私人空间的延伸,大家甚至可以在庭院和来访的客人聊天。他说,正是土楼的这种特性,让它能够成为解决大城市住房紧张的模式之一。 落成投用5年来,土楼公舍迎来送往不少人,在这个空间里多数人结识了新朋友,有人在土楼里遇到了知心好友,有人邂逅了人生伴侣、举办了婚礼,甚至有了土楼宝宝。 声音 再利用是最好的保护 福建土楼现存有近3000座,曾有数十万人居住其中。如今相当多的土楼居民已经迁出,有的土楼正面临被废弃的命运。在看到土楼建筑备受青睐的同时,如何保护传统土楼也成了迫在眉睫的课题。 黄汉民认为,土楼人远离土楼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土楼已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人口不断增加,但土楼内的空间没有增加,致使居住空间日益拥挤”。此外,土楼内缺少厕所等卫生设施,缺少私密空间也是现代人逃离土楼的原因之一。 为了保护土楼,黄汉民认为当务之急就是要增加土楼人对土楼的文化认同感。走在土楼内,能听到“会赚钱的人都搬出去住了,剩下的都是搬不出去的”等类似的说法,似乎在部分土楼人眼中,仍住在土楼里是落后的表现。研究土楼的过程中,黄汉民曾说过,只有土楼人真正认识到他们的根之所在,把土楼看做自己及子孙的需要,才会自觉地保护土楼。孟岩也认为,“其实土楼人应该懂得,土楼是宝贝,他们应该因有土楼而自豪”。 那么,如何让土楼人从愿意保护土楼到能够保护土楼呢?黄汉民认为,土楼的保护要从土楼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改善基础设施,让土楼人得到实惠,这样才能留住土楼人,最终留住土楼。“近3000座土楼全数保护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保护土楼要分清主次、抓重点。对于一时无法修复的土楼,也要尽可能地维持现状”。在保护土楼时要允许对现有土楼进行适当的改造,如适当迁出楼内居民,减少楼内人口密度,根据现有产权及各住户的人口组成和居民不同需求进行改建设计。土楼的合理利用不仅是为游客,更重要的是为村民服务,如可把土楼改建为村民的活动场所,利用土楼作为老人或青少年活动中心,还可作为乡村图书馆、民俗博物馆等。 孟岩认为,土楼最好的保护是再利用,“该保护就保护,该改造就改造,建筑外形不要改,但通风、采光等是可以改变的,增加马桶等卫生设施是让土楼人在土楼生活应该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