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美国频道> 专题> 正文
土楼循迹 同龙岩永定、漳州南靖的土楼相比,泉州的土楼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前者主要是圆形结构,为典型的客家建筑风格,而泉州的土楼主要是方形结构,为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但两者在功用上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兼具居住、防御功能,且冬暖夏凉、能攻能守,其建筑之巧妙为人赞叹。 最早土楼建于明洪武五年 安溪西坪镇赤石村的聚斯楼始建于明朝洪武五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我省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保存也最为完好的土楼。聚斯楼全土木结构,坐北朝南,整体建筑由主体建筑、“虎牙”、池亭(丹池)、蜈蚣须护翼组成,总占地面积约为9048平方米,主体建筑呈方形。土楼外墙为生质夯土,土墙内为回形三层建筑,穿斗式木构架,屋面为单檐歇山顶。现存夯土墙为明洪武五年建造,其内木构架经多次维修,还保留有清中期的风格。 建筑工艺精巧讲究 泉州有土楼60多座。走访中记者发现,泉州现存的土楼多为二三层结构,底层多由大块条石或鹅卵石砌成,之后再用混合有红糖、白石灰、红土、碎瓦等的夯土砌成外墙,坚固无比,其中包含许多精巧的建筑工艺。 永春县城五里街仰贤社区的巽来庄土楼建于清朝乾隆四十二年,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696平方米,共有两层,保存较为完好。巽来庄从外部看是一座土楼,其实内部还“藏”有一座闽南古厝,平面呈繁体“囬”字形。正厅为悬山顶、抬梁、穿斗式混合构架,廊柱配以精雕细刻的辉绿岩鼓形柱基。其木构建筑精致讲究,柱枋饰有精美的人物故事和花鸟走兽雕刻,如三国演义、民间传说等。 本身具防御功能 令人称奇的还有土楼本身具有的防御功能。南安市金淘镇朵桥村的聚奎楼建造于乾隆年间,共有东、南、北方向的木门三座。据土楼建造者傅方升第九世孙傅均壹介绍,每个门上都设计有石槽,槽孔位于二楼、木门正上方。“修建石槽能起到消防作用,一旦有人用火攻门,只需要从井里打水,倒入二楼的槽孔中,水就流到门上将火浇灭了。”傅均壹说道。这座土楼的奇妙之处还在于,二层、三层的梁柱是共用的,这些梁柱是一根根完整的杉木,长度都在7.5米左右。 洛江区马甲镇就南村的谢氏土楼则是一座能攻能守的土楼。土楼前外墙上除了有窗户,还有不少小孔。“小孔具有装饰、瞭望、通风透气的作用。”洛江区马甲镇文化站站长杜筑成告诉记者,“更重要的是它还能架设火铳。”小孔看上去直径只有三四厘米,其实暗藏玄机,记者在谢氏土楼二层看到了小孔的真正“面目”——越往内孔的直径越大,整个孔呈斜放的圆锥状,这样瞄准时人的视线就不会被遮挡。 坍塌被盗亟待保护 随着时代变迁,年轻人逐渐搬离土楼,只留下年迈的老人还眷恋地住在土楼里。目前德化县的大兴堡、永春的巽来庄还有老人居住,南安市的聚奎楼则作为老人会活动场所,其他土楼都已是人去楼空。就在去年,巽来庄的一些木雕饰件被盗。大部分土楼都面临着坍塌、构件被盗的现实,亟待保护。洛江区马甲镇的谢氏土楼和曾氏土楼都建于清朝乾隆年间,2001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土楼里的木结构栏杆、木板门、房间隔墙及横梁上的雕刻都已腐朽。 南安市码头镇铺前村的雷氏土楼为畲族雷氏祖先所建。这座土楼的石门雕刻精美,但上门阑的1个石构建在“破四旧”时已被敲掉。暂时负责管理土楼的雷春木说道,“以前做小学使用时,土楼有稍微修补,日常也有人打扫。三四年没人住了,现在二层的地面已出现塌陷,木隔板也腐朽了。” 南安市大霞美镇杏埔村的洪氏土楼命运则更加悲惨。土楼的屋顶基本已坍塌,留下残垣断壁,人们几乎看不出整座楼的原有构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