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族舞开场表演,游客里三层、外三层地围观。记者 邱陵摄
福州新闻网2月16日讯(记者 邱陵)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大年初一,来自福清市新厝镇大澳村的民间文艺队带来民俗表演“海族舞”,为在三坊七巷宗陶斋举行的福清海丝文化展示周助兴,极具特色的展演吸引了里三层、外三层的游客围观。
记者在现场看到,30多位村民身穿亮黄色服装,手举着各种鱼类造型,鱼身闪烁出五颜六色的光芒,在舞台上相互嬉戏、追逐,以蓝天为海洋,海族在“水”中游弋,显得妙趣横生,不禁令人感叹古人的审美情趣和民间智慧。
“海族舞始于南宋,起于新厝镇大澳村,历经数百年形成和发展,在福清沿海流传甚广。”新厝镇大澳村支部书记陈高坤告诉记者,这是该村首次来到国家5A级景区三坊七巷展演,希望在这里将原汁原味的海族舞展示给来自全国的游客。
据介绍,“海族舞”起源于一个传说。从前,有一个郑姓渔民,捕到一条海豚,这个消息传到私塾先生陈宣的耳里。陈宣想劝渔民把它放生,可是当他赶到现场,海豚已被剖腹。陈宣要求把鱼皮留下,并在鱼皮内填满谷物稻草造了一条海豚鱼样,挂在门前晾干。至当年秋季的一个夜间,刮西北风,吹得该海豚发出“嘘、嘘”响,吵得陈宣不能睡觉。他把“噓、嘘”听作“去、去”,就叫孙子起床出海捕鱼,结果满载而归,就把功劳归于海豚。之后这个秘密传开,渔民们都学着做鱼样,有的鱼皮不
好剥,就素性用麻布缝制鱼样挂在门前,结果各家各户也都丰收了。
大家都觉得鱼样有灵性,是吉祥物,就用竹篾、麻布等材料,扎成鱼样,装上柄,涂上颜料,内部点上蜡烛。每年春节、元宵节期间,海族群就点起篝火,擎着鱼样,绕着火堆跑圈,以此增添节日的气氛,祈求出海平安,渔业丰收。
陈高坤说,海族舞的造型大多是鱼类,主要有鲈鱼、马鲸黄瓜鱼、鳓鱼、春鲤、真鲷、鲳鱼、虎鱼、松鱼、鲑鱼、乌鱼、河豚,以及龙、鳌、虾、乌贼等20多种。表演步伐达10多种,主要有蜈蚣爬、三财四箭、六耳、四朵花等。出场顺序一般是彩旗双灯、龙珠、龙、鳌鱼、虾、乌贼等鱼类。
福清市民杨帅说,福清有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海丝元素,这既成为连接海内外福清人的文化纽带,同时也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人们了解中华文化、了解海丝精神的载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