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大幕开启和中美两国正式建交,很多中国年轻人怀着不同的梦想,远渡重洋赴美国留学,从此踏上新的人生征途。 张祥华,无疑是这些年轻人中极不平凡的一位。 1980年初春,面容清隽的上海青年张祥华,揣着帕萨迪纳城市大学音乐专业录取通知书,背着陪伴自己七年多崇明岛知青生涯的单簧管,第一次登上美国的土地。那一年,他25岁,全部财产就是口袋里仅有的20美元。 “哪怕什么都没有,我也一定要生存下去。我无法预知未来,但总能努力向前。”38年后,当中新社记者近日在其创建的Zion公司见到张祥华时,他已成为身家过亿的美国著名华裔企业家。而正是这句座右铭,支撑他走过那些艰难的“至暗时刻”。 张祥华说,来美国后不久,为了付学费,他开始在课余拼命打工。杂货店的售货员、加油站的收银员、通阴沟刷油漆的小工、酒店服务员、餐厅服务员……他都做过。生活的压力压不垮他,但打工期间发生的两件事,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 第一件事,张祥华在餐馆打工用机器切肉时不小心切到左手手指造成骨裂,严重影响演奏,无奈终结了自己的音乐梦想。 第二件事,张祥华去一家餐馆求职时,被同为上海移民却看不起中国大陆人的餐馆经理歧视怠慢。他非常愤慨,发誓以后一定要自己做老板,而且要做与人为善、不欺负任何人、不歧视任何人的老板。 “我的父亲张宝存和母亲方慧琴都是浙江宁波舟山地区的农民,小时候前往上海谋生。后来,父亲创立上海滩鼎鼎有名的德胜咖啡行,被称为‘咖啡大王’。我的血液里流淌着父辈开拓进取的基因,相信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张祥华说。 从此,张祥华干起事来更拼命了。1984年,来美国第四个年头,张祥华拿出勤奋打工的全部积蓄再加上拉来的投资,创办第一家餐厅“新上海”。万事开头难,第一次在异国他乡当老板,面对经营压力和连续亏损,他告诉自己:“实现梦想并没有那么难,80%的人只是输给了半途而废。我别无选择,必须杀出一条血路。” 凭借过人的商业头脑、精益求精的性格和坦诚相待的为人处世之道,张祥华很快扭亏为盈。他的从商之路也步入快车道,商业版图一扩再扩。 从1984年到1989年,张祥华开了7家餐馆。1989年,他与美国合作伙伴联袂在美国人社区经营中式连锁快餐“Pick Up Stix”(拿筷子)。12年后,“拿筷子”在美国各地开了88家分店。2001年,张祥华以5000万美元将“拿筷子”售与卡尔森集团。 2004年,张祥华投资无菌包装公司,从意大利引进全自动无菌包装设备技术。8年后,这家企业以6000万美元被爱尔兰公司收购。 2003年,张祥华成立Zion Enterprise LLC,进军房地产业。15年来,Zion公司投资的产业遍布纽约、洛杉矶、圣地亚哥等美国主要城市。 从白手起家到亿万富豪,张祥华很少给自己花钱。几十年来,他一直保持着从小养成的勤俭习惯。平时最常穿的是印有公司标志的工作衫,买东西最喜欢去物美价廉的Costco仓储超市,偶尔去商场也喜欢买打折商品。他和妻子至今每人只有一辆车,名下也只有2002年购买的一座住宅。 与此同时,张祥华给别人花钱却很慷慨。对合作伙伴和员工,他热心为他们分忧解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曾有一个“音乐梦”的张祥华,对艺术活动和艺术组织的无私资助。 在Zion公司董事长之外,他还担任美国宝尔博物馆董事、美国太平洋交响乐团董事、橙郡音乐与舞蹈艺术中心创始人兼主席等职务。 自2014年起,他对太平洋交响乐团的多笔捐款从几十万美元到上百万美元,买下一栋楼赠给乐团作为办公和排练场所。他并多次资助美国音乐家们赴中国参访演出,为推动中美人文交流、深化中美民间友好搭起一座音乐之桥。他还连续于中国春节期间举办“爱宴新年音乐会”,向美国主流社会展示中国传统文化。 近日,在充满江南园林韵味的Zion公司办公楼内,张祥华兴致勃勃地给中新社记者看了几件他心爱的“藏品”。 其一,是1997年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安永会计师事务所颁发的“年度企业家奖杯”,这是对他在商界奋斗的肯定。 其二,是2014年获得的“爱丽丝岛荣誉奖章”,这是对他身为移民赤手空拳在美国打拼出一片天地的肯定。 其三,是2016年太平洋交响乐团年轻音乐人写的感谢卡,这是对他音乐慈善事业的肯定。 其四,是2018年康凯迪亚大学授予的荣誉法学博士学位证书,30多年前迫于生计没能继续学业的年轻人,凭借不懈奋斗,终于圆了自己的梦。 这几件“藏品”之外,记者发现,在办公室墙上挂着一个棕色木纹镜框,内有一张20美元纸币和张祥华同美国前财政部长罗莎丽奥·马林女士手举这张纸币的合影。 张祥华说,那是三年前他在康凯迪亚大学商学院参加奖学金捐赠仪式,在演讲中提到当年“20美元闯荡美国”的故事。马林听后主动找到他,为他在一张20美元纸币上签名。在马林看来,这张20美元有特殊的意义。 张祥华告诉记者,“在我的人生中,有一个美国梦,也有一个中国梦。这两个梦的共通之处,就是要让美国主流社会看到我们中国人的骨气、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我很欣慰为此付出的一切,并将继续为之努力。”(中新社记者 张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