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侨大学,有这样一项课外活动,持续举办了30年,从班级、系级、院级逐步扩展到校级、市级,参与者覆盖从60后到00后的境内外学生…… 这,就是由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发起的“春之声”,如今已成为泉州市高校师生共同参与的一项外语第二课堂经典品牌。作为华侨大学历史最悠久、持续时间最长的校园文化精品活动,“春之声”30年,既凝练出“快乐学外语、外语快乐学”的学习理念,也为境内外学子提供了在课外练习外语、多元学以致用、展示自我风采的平台,更成为从60后到00后师生和校友抹不去的记忆。 1989年。那一年,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还是外语系,本科生一个年级也只有一个班。而演讲比赛“春之声”,也只是当时英语系为锻炼学生英语口语能力而开展的一项班级活动。“参加人数很少,规模很小,只用一个晚上在数学楼梯形教室进行,当场评分,当场发奖。”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老院长陈道明回忆,“虽然没有舞台,没有灯光,没有道具,没有任何影音设备,但活动仍然受到师生的好评与喜爱。” 首届“春之声”的成功,激发了当时外语系本科班同学们的热情。他们开始讨论改变“春之声”的形式,将“春之声”做大做响,并以此为目标将华侨大学英语协会和日语协会合并成立了外语协会,筹划具有外语系特色的“春之声”系列活动。 有了组织者的精心安排,有了院系领导的鼎力支持,有了同学们的热心参与,“春之声”蓬勃开展起来,并一直传承到今天。从1989年的单一英语演讲比赛,发展成为如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大型外语系列赛事,共拓展为9大项目、10项赛事。日本文化节、英日语主持人比赛、英日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英日语情景剧比赛、英日语模拟应聘比赛、英日语影视配音比赛……每年的3月至5月,在华侨大学校园里,都会如期唱响这一精品第二课堂活动的春日华章。华大外国语学院1990级校友陈惠国当时是英语协会的会长。他说,因为“春之声”的存在,整个华侨大学都洋溢着浓浓的外语学习氛围。 演讲比赛可以锻炼同学们的口才,模拟应聘比赛让大学生可以模拟毕业时的求职应聘,情景剧比赛则给了热爱表演的同学一个展示才艺的机会……通过“春之声”,参赛者锻炼了自己的口才、表演、心理等各种素质或能力,筹划组织者提高了自己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1991级校友蒋雯丽说,“春之声”不仅能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还能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 “而学校和学院,则从‘春之声’发现了学生中的很多人才。”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毛浩然表示,每年在“春之声”赛事中表现优异的同学,都有机会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再展风采,“如被推荐参加省级、国家级的外语类赛事等”。 毛浩然介绍,30年来,华侨大学经历“春之声”历练的学生们,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上海日本文化周日语演讲赛、“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福建省高校日语演讲赛、中国人日语作文大赛、海峡两岸口译大赛等各类各级比赛中,屡获全国特等奖、全国一等奖、全国二等奖、全省特等奖、全省一等奖等高识别度奖项,累计达100多人次。 “春之声”的影响力,很快辐射到校外。每年的“春之声”,泉州师范学院、仰恩大学、黎明大学、闽南理工学院等在泉高校的同学也积极报名参赛。同时,作为多元文化名片和对外文化交流管道之一,“春之声”不仅在美丽的华园颇有品牌效应,而且在远隔重洋的日本和东南亚等地一些教育文化机构,也有一定的影响。 “日本文化节是‘春之声’的重要内容之一,外国语学院中琉太鼓队的表演则是每届‘春之声’开幕式和文化节上的‘规定动作’。”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郑志民介绍,十几年来,太鼓队多次参与福建省、泉州市中日友好交流活动;应邀为“北京中日民间文化节”献演;受日本冲绳县邀请,参加2012年世界太鼓大会等。 “通过‘春之声’这一平台,华侨大学加强了国际间的教育文化交流。”华侨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斌说,下一步学校和学院将依托“春之声”这一育人载体,培育更多第二课堂精品项目,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学生学以致知、学以致用,不断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拓展和创新“春之声”子项目活动,立足专业实践,探索“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让外语专业学生成为国际化人才。同时,将侨校特色和资源融入“春之声”的各项具体活动,广泛地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