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上海和香港16所大学发起的“沪港大学联盟”正式成立,成为继“粤港澳高校联盟”和“京港大学联盟”后,香港和内地高校筹组成立的第三个合作联盟。“香港与内地高等教育加强交流合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这是‘一国两制’优越性的生动体现。”包括国家教育部港澳台办主任刘锦在内的多名内地和香港高等教育界人士认为,三大联盟相继成立对促进两地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也会对内地和香港科研发展产生双赢效果。 正逢其时 业内人士认为,香港高校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雄厚的科研实力,在多个领域的创新能力居于全球领先位置。而内地的高等教育总规模占世界1/5,居世界第一,由大学牵头的国家自然科学项目占80%以上,依托大学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60%以上。此时香港与内地成立三大高校联盟,谋划教育领域交流合作,可谓正逢其时。 在2016年11月创立的“粤港澳高校联盟”中,粤港澳三地共有26所高校入盟,参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协同创新深层次合作,打造“粤港澳一小时学术圈”。 香港科技大学则是今年4月成立的“京港高校联盟”香港院校牵头代表,校长史维对联盟成效乐观期待。“联盟的建立不仅能让我们能更紧贴国家最新的发展及策略,也能让北京的伙伴对香港院校的国际化背景加深了解。”他希望通过合作,20所京港高校能推进教育、研究等方面的发展,并提出学分互认、政府高校企业合办等具体措施。 沪港两地高校的合作点同样不少。“比如,香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非常严格,形成了一套科学管用的保护体系,可供上海的高校借鉴。上海的高校汇聚了内地最优质的生源,可以为香港输出人才。上海和香港的高校可以联手承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取长补短,联合攻关,提升科研项目的成功率。”港区全国政协委员屠海鸣说,在“沪港高校联盟”的平台上,16所大学既可以实现“点对点”的两校合作,也可以实现“面对面”的多校协作,通过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促进各所大学共同发展。 青年融合 正如刘锦所说:“教育事业关乎香港的未来、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三大高校联盟是校与校的联盟,也是人与人的联盟。“搭建这个平台可以促进香港与内地师生相互了解,深入合作。一方面,让香港学生了解内地,对内地形成全面、准确、客观的认识,增加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另一方面,也让内地学生了解香港、认识‘一国两制’的重大意义。”屠海鸣认为,两地青年学生通过常态化的交流,建立长久友谊,可以筑牢香港和内地长远合作的基础,也为香港融入国家大局、共同致力于民族复兴打下坚实基础。 “国家教育发展需要多元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三地教育合作提供了难得良机。”香港学者、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校长建议,粤港澳教育合作可以从联合举办大湾区大学生运动会、艺术节等文体活动做起,再逐渐探索高校学分互认、师生交流交换等教育资源共享新模式。“大家在体育场上交朋友,在教室里一起学习,就可以真正实现‘人心相通’,反过来助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 香港大学协理副校长、中国事务总监黄依倩也认为,对于港大学生来说,高校联盟为他们搭建了很好的资源获取平台,学生视野也将更为广阔。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唐本忠以自己所在院系为例说明,香港科技大学近年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高校有很多接触和互动,大大推动了各自的研究工作,也为青年拓展了工作机会,达到双赢效果。他希望香港高校强调国际化的同时,做好与内地的深度融合,抓住大好的发展机遇。 前景可期 记者了解到,三大高校联盟在交流合作方面,目前已相继取得不少实质性进展。 据香港教育局局长杨润雄介绍,粤港澳高校联盟在短短2年间已开展多项合作,包括举办年度校长论坛、在联盟框架下成立“粤港澳高校图书馆联盟”、促进三地图书馆资源共建共用,成立“粤港澳超算联盟”“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以联盟名义参与多个科技成果展览等。随着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等工程相继通车运营,粤港澳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教育资源加速流动,未来合作前景更加可期。 而“京港高校联盟”在今年10月组织了两地大学校长参与一年一度的京港洽谈会,在此期间举办“京港大学校长峰会”等活动,将这个原为促进京港经贸合作的平台,拓展至涵盖两地高教界的高层次交流活动。两地高校校长、教师、学生等近300人面对面交流,在科研方向、大学课程改革、教师评价、学生培养等领域提出很多好的建议。 “点对点”的合作也在展开。比如,北京师范大学与香港浸会大学在艺术、传媒、统计、大数据等领域正开展深入合作,同时利用其珠海校区的地缘优势,加大澳门学生招生力度,培养更多澳门青年学者。 在“沪港高校联盟”部分,现在联盟内部分上海的大学,已经与香港高校合作推行交换生计划,或者参与由国家教育部资助的“港澳万人计划”。接下来,联盟还将在学生互派、课程互认、学分互认、联合攻关重大项目和课题、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共享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