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12月6日电 (韩星童)以“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合作”为主题的“崇学论坛: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于6日举行,有参会专家提出,考虑到粤港澳三地的差异性,大湾区一体化模式应从法律、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 当日,逾50位来自内地、香港和澳门三地的政府官员、媒体出版界人士及企业家等,就“湾区协同发展”等议题展开研讨。 中联办教科部部长李鲁出席会议并致辞称,大湾区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需要产业界归纳亟需解决的问题,也需要政策制定者能统筹全域、细致谋划和专家学者以扎实理论与学术研究作为支撑,同时,新闻界与出版界的传播力、社会科学领域的观察研究也不可或缺。 因此,李鲁建议,构建内地、香港和澳门三地跨领域专家学者交流的平台,坚持问题导向和人民导向,聚焦大湾区建设中所遇问题,提供创新性理念和方案。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金碚以“理性、文化、制度——粤港澳大湾区的域际演化前景”为题发表演讲。他指出,大湾区中三个经济体尽管地域相邻却各具不同的价值文化和制度形态特性,因此大湾区一体化模式必须因地制宜地进行制度创新。 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林则对大湾区发展的法治问题进行论述,他认为就顶层设计而言,要从根本上解决大湾区建设的法治体制机制问题,就需在国家治理领域革故鼎新,从宪法体制、法治体制、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等方面做出创新性调整。 澳门大学法学院院长唐晓晴指出,在大湾区建设这一国家战略的引领下,大湾区板块下法律职业合作将面临挑战,但若可以抓住机遇,相关法律行业也会迎来广阔前景。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赵剑英强调大湾区建设中学界理论支撑的重要性,他认为还需要将大湾区建设的相关创新性理念对粤港澳三地民众进行普及。 另外,深圳市委兼深圳市政府原副秘书长、研究员南岭还建议构建大湾区发展新机制,推动大湾区内各要素的联通、贯通、融通,使大湾区在更高起点上“通”达天下,“通”向未来。(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