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终盘点——古城新遇 活力泉州让你好看
usa.fjsen.com 2018-12-28 11:26:00  颜瑛瑛 赖小玲 周湖健 陈嘉斌 黄凯杰 郭巧燕 来源:泉州网 责任编辑:康晓青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又到了岁末年终。2018年以来,随着泉州古城“双修”工作的全面展开及丰富多元的规划改造,许多街区都进行了实验性的“社区营造”工作。对于置身于其中的百姓市民来说,身边的一景一物每天都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又到了岁末年终。2018年以来,随着泉州古城“双修”工作的全面展开及丰富多元的规划改造,许多街区都进行了实验性的“社区营造”工作。对于置身于其中的百姓市民来说,身边的一景一物每天都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

“东亚之窗”文创园、侨光文创园、大寺逅项目……文艺地吸引如潮市民及旅客玩乐打卡。

本期最闽南年度专题,将关注古城中的新面貌,在传统中发掘新意,同时为市民展示这些休闲之地。

■执行:泉州晚报社记者 颜瑛瑛 赖小玲 周湖健 陈嘉斌 黄凯杰 郭巧燕

A 活力泉州让你好看

了解泉州,一定要到泉州的老城区走走。这是一位常常出国的朋友最大的体验。如果把城市当做一个人,道路就是它的血脉,路边的景致就是它的每一寸肌肤。无论大街小巷或是广场高速,高楼商厦或是古厝旧坊,细细品味,城市个性便昭然若揭……

闲逛古城 此间民风别有味道

泉州的独特之处,似乎很难准确地借用一些诗词古句来赞美,诸多名胜古迹矗立在那里便是分量满满,当下或许有百千种词汇可以描述,然而找到之后却发觉,华丽的辞藻和过度张扬的言语其实并不适合表达这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太直观的景象其实并不能将泉州最有魅力的韵味表现出来,更多的风情和底蕴,藏在千年的青阶石板上,藏在纯朴的民间歌谣里,藏在代代相传的民风里。

比起国内的许多大城市,初到的游客或许会埋怨泉州的“小”,但是来过之后,沉浸一番,回想起来,便会怀念起它的“暖”来。小城有小城的好处,每当北京或上海的朋友抱怨起他们上班和回家的路多么遥远多么拥挤的时候,在这座古老的城市里,即便骑个自行车,一天里也没有到不了的地方。

事实上泉州是因为它的“古早繁荣”而扬名在外的,许多人提起泉州首先想到的是一幅繁荣昌盛的海上贸易景象,比如港边密密麻麻的商船,码头上人声鼎沸热热闹闹的场面。但现在的泉州似乎更像一个历练之后的智者,看尽千帆过尽,沉淀下来的是经验与底气。

有朋自远方来,名胜古迹并非迫不及待的去处,若能体验一番琐细的泉州生活也是极好的。比如白天到古城里一边闲逛一边跟他们讲述古城的前世今生,午后到古厝泡茶聊天听泉州讲古,晚上到文庙听听南音、看一出梨园戏,再串串咖啡馆小酒馆。仅仅这样,泉州人“打拼天下”的另一面——自古以来的闲情雅致也就印在他们的脑海里了。

如果说“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早已经是远近皆知的招牌,“白天看庙,晚上睡觉”似乎也已经成为历史,因为在泉州,所谓庙宇,其功能早已经超出了本身,不少文艺青年已经把“携一本书到承天寺的某一棵树下静静阅读”当做打发午后时光最时尚的方式之一了。开元寺、清净寺,满城遍布的宫观寺庙,也成了人们最惬意的休闲场所。

说“不逛古城不算到泉州”似乎一点也不为过,一个以历史文化著称的地方,它的魅力是千年沉淀而来,越老的屋子,越旧的石头,越能证明它的文明是不朽的。在这样的地方,求索一些太现代的东西似乎都不太相宜。有什么比清晨听着小巷里传出的地道的闽南语吆喝声更让人感觉亲切的呢?有什么比夏日傍晚三五成群围坐在榕树下听听南音,听听讲古更惬意的呢?祖先留下的东西,也许不是年轻人一朝一夕就能感受到的金贵,然而敝帚自珍,在峰回路转、喧嚣落尽的时候便会发现,这些文化才是想起来能让人感动的东西。

许多泉州人在年少轻狂的时候,也曾想着到外面的世界闯天下,去过许多地方以后发现,泉州的好非别处所能取代,从而对于这片土地的眷恋,又与日俱增起来。

记录泉州 为心灵觅得归宿

泉州的古城是最有味道的。

这座曾居于世界之巅的港口城市,尽管史料文物遗存已足够丰富,但几百年前它动人心魄的绝代风华,到今天还是很难想象描摹,只在坊巷间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影子。出砖入石,穿斗抬梁,漆雕木刻,红墙绿栏,经过数百年孕育发展终臻大成,在中国传统建筑流派中独树一帜,使得泉州成为福建中部“戴云山—博平岭”山脉东南传统建筑文化区的中心。这些具有吸引力的建筑形态,是值得后人细细品味。

但是,泉州古城的妙处,远远不止于此。

经过这么多年,世事变迁,古城依然不改其格局气度,出于肆、入于邑,使我们心绪得以平和,精神得以安放。

经过这么多年,生活中的旧气息已渐行渐远,但是,那些人、那些事,久远的或近时的,知名或不知名的,见于史册或口口相传的,盛极一时或流芳百代的,还是在古井小院、老树女墙间流转沉积,等待有心人的细细寻访。

经过这么多年,繁衍生息,风光没落,该开枝的开枝,该散叶的散叶,总有一些人留下来与古城相依相伴,清明插柳、端午裹粽、冬至搓丸、新年买橘,在日复一日中守护传统,使泉州的久远历史变得触手尚温。

所有这些,是古风古意,是文化因缘,是烟火人间,把泉州古城酿成一坛馥郁醇厚的老酒,并在岁月的窖藏中愈发风情摇曳,愈发回味绵长,凝结成我们眼里的一道清冽,缠绕成我们记忆中的一缕幽香。

古与今的演进、新与旧的碰撞、盛与衰的交替,无时不在。城市的发展就像一粒种子,在发芽、开花的过程中,突破和穿透的力量,注定将破坏某种固定的结构,一些绕不开的疑问和困惑也必定在这个过程中浮现出来,逼着我们面对、思考和选择——城市是为了栖居生活还是为了名垂青史?我们对古城的感情,是对故土的迷恋还是基于距离的审美?古城的价值是否可能并非它的存在本身,而是它日趋没落消亡这个事实?我们对古城应该给予怎样的关注,使它不至于在喧嚣中异化,又不至于在沉默中湮灭?我们能否因为对古城的情感,就指责那些高楼大厦和喜欢它们的人们?又有谁能要求古城的原住民为成为一道别人的风景,而放弃追求更加“现代”的生活?对这些沉甸甸的问题,任何不假思索的回答都恐怕是轻佻的。

但无论如何,这样的记录与纪念都是有价值的,因为,古城深印着文明的胎记,是从遥远的过去传递至今并向未来伸展的文化脐带。记录和纪念它们,不仅是文明生长的备忘,更是我们心灵皈依的需要。

B 老建筑改造 古城焕发新活力

“东亚之窗”文创园:工业遗存惊现异国风情

“东亚之窗”文化创意产业园效果图

走进位于鲤城区崇福路247号的“东亚之窗”文创园,这里的改造工程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之中。一些旧厂房的改造基本完成,令人十分期待完工之后,这里即将呈现出的一园多国的独特风情。

冬日的暖阳,倾斜而下。在“东亚之窗”文创园,记者从灰色的建筑外墙上看到一些工业遗存,但更容易被“中廊文创体验馆”的红色所吸引。中式斗拱、窗户、屋檐,改造后的中廊文创体验馆,一眼望去满墙的中国传统元素。在这里,原中侨集团机床厂厂房正慢慢蜕变成集中国、韩国、日本等东亚各国多元文化于一体的文化产业聚集区。

据“东亚之窗”文创园运营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园区一期建设的四大展馆中的中廊文创体验馆已经改造完成。其中,韩流文创体验馆和韩流时尚生活馆以现代流行文化为主,将打造成集电影院、4D概念游戏、韩国料理、儿童主题乐园于一体的体验馆。未来,在日风动漫科技主题馆内,不仅有机器人体验项目,还可欣赏到日本茶道、插花等艺术。

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记者穿过园区内一条地下人防地道。这条地道贯穿园区,保留完整,结构完好。秉承着“保护、改造、利用”的理念,园区将其改造成独具特色的酒文化长廊,经过前期提升改造,目前雏形初现。在另一边的园区二期建设工地,记者看到施工人员正在对K号楼的外立面进行改造施工。“园区二期建设的其他建筑外立面改造都已基本完成,目前正抓紧内部装修。”“东亚之窗”文创园运营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K号楼外立面改造完成后,按照建设规划,园区二期将引进金融、教育、健身、美食、艺术、文化等业态。

据了解,“东亚之窗”文创园改造工程把工业遗产、文化认同、文化体验、创意产业紧密联系起来,对园区内的树木加以保护并进行景观提升,在展示东方文化元素的同时,利用声、光、电等表现形式,展示高新科技发展,力争打造成泉州新的国际文化名片。

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老厂房“蝶变”文创园

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面粉厂大麦仓前广场经改造后变成一个文化广场,成了年轻人休闲聚集地。

走进位于鲤城区新门街的“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从大门的入口处便能感受到一种源于上世纪的工业风格。然而,当你进入园区之内,你便会发现,这是一座集诸多反义词于一体的文创园。陈旧与新奇、灰色与彩色……静静走访,细细探查,你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泉州历史文化在细节处沉淀……

2010年,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开始筹建,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源和堂蜜饯厂、电视机厂、面粉厂等中侨集团下属厂房相继蜕变。虽然旧厂房已改造成文创园,但是源和堂的百年老店仍完好保留下来,为老泉州人保留了一份“甜蜜”回忆。原源和堂蜜饯厂员工食堂,经过一番改造已成为源和1916游客服务中心,古朴中略显俏皮。改造前的草制车间,水泥外墙略显残旧。改造后,外观夜景富有时尚感,同时引入丰富的文化业态。

改革开放前,泉州面粉厂大楼是泉州第一高楼,如今已成为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第三期项目。上世纪80年代初,泉州面粉厂投建大麦仓,大麦仓由38个大圆筒麦罐组成,高度达30.8米。大麦仓和厂房车间之间搭建空中连接通道,实现自动化生产同时解决仓储问题。而如今,这些麦罐经过改造,成了3D“大荧幕”,并借此上演“裸眼大罐秀”,带来全新体验。

面粉厂大麦仓前广场经改造后变成一个文化广场,如今成了年轻人休闲聚集地。原面粉厂大礼堂,如今已被改造成了客栈,成为园区最繁忙的地方之一。而原蜜饯厂生产厂房变身某动漫公司大楼,聚集了一批有梦青年,期待“国漫崛起”。而“壹号孵化楼”,也从原来的一座普通的老旧办公楼改头换面,焕发出别有的“洋气”,诸多文化产业在此孵化。前些年,“飞天雅音”在大麦仓集体亮相,在一片惊叹中完成首秀。如今,大麦仓的改造仍在进行中,它已有了一个新名字:钢结构艺术大厅。而原电视机配件厂,改造后聚集了酒店、科技、文化艺术与传播等丰富的文化业态。

除此之外,还有位于1916中心文化广场的一家国家级民营博物馆。这里现有馆藏上万件,日常对市民游客免费开放。园中还有一座古色古香的闽南书院。周末,你可以约三两好友前来,享受静谧时光。指尖的艺术令人着迷,园区内还隐匿着不少工艺大咖,或许在下个拐角处,你能与他们不期而遇,不愧是泉州古城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会客厅”。

侨光文创园:老影院变身文艺聚集地

侨光文创园夜景

“看侨光,吃远芳”曾是老泉州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自1955年元旦正式投入使用后,侨光电影院给泉州人留下太多回忆,成为老泉州人生活的一部分。时代变迁,进入21世纪后,影院经营时断时续,2010年被迫关停。历经60多年岁月洗礼,侨光电影院朱颜已改,繁华不再。直到临江街道启动招商工作,对其进行修复,重新定位,谋求新出路。

如今,故地重游,来到原来的中山南路,你会发现,这里早已褪色的“侨光电影院”被鲜红的“侨光文创园”所取代。

如今的侨光文创园定位为文化艺术聚集地,引入的业态是以广告创意、文化艺术为主的文创企业。今后,这里还将打造怀旧电影院,播放公益怀旧电影,以满足附近居民的文化需求。就在不久前,鲤城区委宣传部、区文体新局还在侨光文创园建设百姓书房,以满足老城区百姓的阅读需求。值得一提的是,原侨光电影院有一栋附属楼,由小放映厅和洗手间组成。

侨光电影院已完成历史使命,悄然退场,给泉州人留下一段难以忘怀的旧时光。而侨光文创园应运而生,迎来新的历史使命。相信“侨光”二字将以另一种方式出现在泉州人生活中。

大寺逅项目:留存老风格 旅游“栖息住地”破茧而出

大寺逅项目效果图

西街,承载着泉州人太多的历史文化记忆,也成了如今来泉州旅游不得不去的地方。如今,每逢节假日或周末,总能看到这里挤满了熙熙攘攘的游客。西街,有古早味,有古迹东西塔,更有泉州人的市井生活。不少来泉州旅游的客人有这样的想法:如果能够住在西街,不愧是深度体验泉州文化更好的方式。即将诞生的“大寺逅”项目,很好地解决了这方面的需求。

据了解,大寺逅项目占地面积12.22亩,该项目定位为高端精品酒店,除宴会厅外,该项目还设有酒店区、艺文区、生活区和公共区等功能区。未来,将通过与古城文旅的其他业态、项目形成良性互动、有益补充,形成“行简、住优、食美、慢生活”的古城慢旅产业链,打造泉州经典旅游路线上的“栖息住地”。

新华北路356号,是原中侨衡器厂。如今,这里的老厂房改造工程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中。红砖墙、红瓦顶、旧石柱,大寺逅项目改造过程中,处处融入“修旧如旧”的改造理念,最大限度地保留原中侨衡器厂厂房的结构及风格。

1915艺术空间:宋宅洋楼的百年穿越

宋宅洋楼

位于西街116号的宋宅,有一个好听古典的名字叫“洲紫新筑”。据有关资料介绍,这幢大宅子,原本是粘姓府第,1912年由菲律宾华侨宋文圃购买改建,1915年完工。民居前半部为两落三开间双重护的官式大厝,后半部是洋楼和绿树成荫、环境幽雅的花园。这座民居中轴对称,布局精妙,规模恢宏,曾经入选过福建省第一批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名录。

犹如城市的守卫者一样,宋宅安静优雅地坐落于熙熙攘攘的西街,历经了百年风雨的侵蚀,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直到今日,经过“修旧如旧”的修缮之后,宋宅洋楼及院前园林景观终于修复完成,并在这里陆续举办了多场展览及文化沙龙。

如今,当你步入这座百年洋楼,无论是门楹上斑驳的“1915”字样,抑或是屋内古色古香的门窗装饰,都似乎在向来者讲述关于这座古城曾经的故事。1915艺术空间,已俨然成了古城一个展示当代文化艺术的平台,让泉州的古城文化与现代艺术进行灵魂的碰撞与交流……

华侨新村1955时尚 文化创意街区: 深厚的华侨文化 独特的南洋建筑风格

华侨新村一隅

华侨新村是我国首个归国华侨高档别墅区,始建于1955年,最初的住户以印尼及菲律宾归侨、侨眷为主。如今的华侨新村已华丽转身,变身为1955时尚文化创意街区。房屋的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外墙为具有典型闽南风格的红砖,造型则充满了南洋气息,既有泉州传统的厝,也有西洋风格的楼,两相结合造就了华侨新村独有的景观特色。

C 扮靓社区美美哒

台魁巷:旧墙换新颜,墙上“课堂”引围观

台魁巷的墙上文化

“社区把我家这堵土墙画得非常漂亮!”最近家住市区台魁巷的张大爷,逢人就夸,原本灰黄的土墙上,经过一番捯饬,画上精美的卡通图画,蓝天白云、绿树笑脸,墙上的那个“家”字,醒目而又温馨。

台魁巷位于泉州西街,与很多老街巷一样,巷内不少墙体存在老化、不整洁等问题。两年前,开元街道新春社区着手对台魁巷进行墙面改造,布置宣传板、画墙绘……渐渐地老巷换新颜,成为游客拍照打卡新地点。

台魁巷上的家风家训

从西街拐入台魁巷,沿着台魁巷一直走,墙上的宣传板和墙绘格外引人注目,上面的内容各不相同,有介绍闽南传统文化,有介绍家风家训,有宣传廉政文化知识,也有介绍台魁巷历史。

“台魁巷周边有开元寺、西街等景点,经常会有游客从这经过。”新春社区党支部书记魏丽双告诉记者,墙体老化、脱落非常影响游客对泉州的好感度,于是社区便着手改造,“牢靠的墙体我们安装宣传板,土墙我们就画上彩绘。”两年间,社区逐步对台魁巷的墙体进行改造。

“社区做得非常好,我们台魁巷越变越好看!”看到自己居住的巷子发生变化,65岁的苏莉芳不吝赞美之词,巷子的变化她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最喜欢那面画着划龙舟、东西塔、闽南老建筑的墙,看到有游客拍照,我都觉得高兴。”

开元街道梅峰社区:旧墙美容 “移风易俗文化墙”横空出世

梅峰社区旧墙焕然一新

最近经过市区崇福寺口的市民总会被一堵彩绘长墙吸引住。这堵原本残破的50米旧墙,经过开元街道梅峰社区“美容”,添上了19幅精美墙绘,变成一堵“移风易俗文化墙”。谁也没想到,原本坑坑洼洼、满目疮痍的旧墙,有朝一日会成为社区“颜值担当”。

“这堵砖墙建了有二十几年,改造前墙上总会有一些小广告,非常杂乱,墙角还经常堆放着生活垃圾。”梅峰社区居委会主任林月如告诉记者,今年5月份社区决定对这堵墙进行改造。

今年7月,每到傍晚工作人员就会在这堵墙上作画。社区居民吴丽玉就住在旧墙对面,她对这堵旧墙的“新生”充满期待,甚至每天义务前来提供照明。

一直到9月,19幅墙绘终于完工。“血浓于水,孝敬长辈”“文明生活,抵制赌博”“助人为乐,弘扬美德”……19个主题,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等内容。

“每天打开门第一眼可以看到这堵墙,心情非常舒畅。”社区大多数居民和吴丽玉心情相似,对这堵“新墙”格外呵护,墙角的垃圾少了,墙上也再无小广告。

这些出门可见的墙绘,犹如小贴士,时刻提醒着社区居民。这其中,吴丽玉最喜欢“喜事俭办”“助人为乐”这两幅主题画,她说:“提倡喜事俭办是非常好的,每个家庭可以节约不少开支。”

吴丽玉一家亦是移风易俗的践行者,“我很早以前就和女儿女婿说,将来我百年后,不需要大操大办。”女儿女婿不仅支持吴丽玉的想法,而且十分孝顺,知道她喜欢唱歌,去年女儿女婿把家中的房间改成练歌房,让她能在家中唱歌。

旧墙所在的位置是通往崇福寺的主要道路之一,“以前游客走到这都是直奔崇福寺,很快就过去了,现在不一样了,走这条路时游客会慢慢地参观前进。”附近商家陈秋月告诉记者,环境好了,她做生意也舒心了不少。

开元街道东北社区:旧厂房改成闽南风民宿

改造后的民宿深受游客的喜爱

改造后的民宿

上世纪80年代初,开元蜜饯包装厂倒闭后转由私人承包,仍旧做蜜饯包装、材料加工;2007年,开元街道收回后出租给印刷厂。这片面积700多平方米的旧厂房,几度易主,2012年之后,始终处于闲置荒废状态。直到去年,转由吴志超接手,他开始进行民宿改造。红砖、花砖、燕尾脊……空间充满了闽南元素,海丝风情。原来的职工宿舍改造为民宿的公共空间,宽敞的院子种满花草,一座两层建筑,一楼是茶寮,茶叶免费、泡茶自助,“如果没有茶,似乎就少了一点主人家的热情。”二楼则是玻璃天台,架起了白纱布,摆放着桌椅,供客人乘凉、休憩,这是吴志超最满意的改造之作,也是客人们最爱的地方,因为在这能拍出特别浪漫的图片。根据旧车间原本的结构,其中一部分打通,又腾出了一个公共空间,设置了前台、沙发、泡茶桌、阅读区、厨房。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福建合立律师事务所 毛行熙、陈武、张英琴 律师 电话:0591-87921115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