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在位于明溪县东方军路的福建省毛祚胜工艺雕刻技能大师工作室里,10余名青少年微雕爱好者正在专心致志体验微雕创作的乐趣。 “今年4月,明溪微雕技艺列入第六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坚守、传承和创新微雕技艺,我们责无旁贷。”毛祚胜如是说。 毛祚胜出生于1972年,11岁就开始跟随爷爷和父亲学习微雕技艺,是毛氏雕刻技艺的第七代传承人,至今已从事微雕创作36年。 微雕之微 令人惊叹 毛祚胜的父亲毛新华擅长平面数字微雕,是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精微雕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蒙眼微雕创始人。 毛氏微雕工艺复杂,每件作品都需经过精心选材、切胚、画格、布局、精微加工、填色、打模、精雕、抛光、组合、上架等十八道工序,创作操作面小,甚至在米粒大小的材质上进行人物、花鸟、景观创作,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方能观赏到作品内容。 微雕就要在“微”字上下功夫。在明溪南山微雕传习所占地200多平方米的收藏展示厅里,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微雕作品。作品《唐诗三百首》是将67000个汉字集中在高9.4cm,宽分别为3.3 cm、3.4 cm、1.7cm、3.4cm的四个不同的印面上;《孙子兵法》是在3.8×10 cm的方印里,雕刻7000余字;《水浒》则在4×4 cm的创面上雕刻出梁山108将人物,个个形态栩栩如生;《微型花瓶》在一对宽0.6cm、高1.8cm的寿山石花瓶上雕刻268字的《心经》……每一件作品无不令人惊叹。 微雕是心雕,是意念雕。2007年,在北京驻华使节‘中秋联谊会’上,毛新华用黄布条蒙住双眼现场表演微雕创作,5分钟之内在一粒大米上清晰地刻上‘祝各国驻华使节节日快乐’11字,在场的165个国家驻华使节无不拍手称绝。 小试牛刀 子承父业 儿时的第一次微雕创作,毛祚胜至今记忆犹新。13岁那年,他看到父亲在一块小小的寿山石边角料上雕了一行行密密麻麻的小字,他感到十分好奇,便请求父亲教他。毛新华看了看毛祚胜那双宽大厚实的手,笑着说:“你还是跟你妈妈学绣花吧!”父亲的这一句玩笑话,让毛祚胜很不服气,他暗暗发誓一定要掌握好这门技术活。 每天放学后,他早早就把功课做完。晚上,只要父亲在创作,他就静静地站在一旁认真观察。 一个周末,父亲出差了,他做完功课后,在微雕材料中挑选了一小块芙蓉石,决定动手尝试。 “该雕什么呢?我当时拿着石头仔细打量,突然发现石头上有两小片天然的彩色花纹,就决定利用天然的彩纹雕刻两条金鱼。”毛祚胜回忆。他整整花了一夜时间,精心地雕刻出两条金鱼图案后,又学着父亲的样子,用水砂纸小心翼翼地打磨。经打磨后,那块芙蓉石光彩照人,两条金鱼形态栩栩如生。他在作品上刻上了“缘定今生”4个字,并把这块小石头做成小吊坠。望着自己的处女作,他感到无比自豪。 第二天,毛新华出差回来看到了那个小吊坠,赞不绝口。他问妻子陈雅珠:“这吊坠是大徒弟张秀花雕的?”陈雅珠告诉他,是大儿子雕刻的。毛新华欣喜地说:“有天赋,是可塑之材!” 从那以后,毛新华认定了毛祚胜作为毛氏微雕技艺的传承人,每次创作,只要毛祚胜在家,总得把他叫到身边,手把手地教他雕刻要领。 在父亲的指导下,毛祚胜走上了雕刻之路,并深深地爱上了微雕这一门艺术。 大胆创新 “壶”有独钟 毛祚胜耳濡目染父亲对微雕技艺的执着追求与大胆创新,他熟练地掌握平面数字微雕技艺后,开始潜心钻研立体三维微雕,并对雕刻小茶壶情有独钟。“在我的微雕世界里,尤其爱好‘壶’的创新创作,因为‘壶’与‘福’谐音,寓意幸福吉祥。”毛祚胜说。 2008年,为纪念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他选用了5小块寿山石边角料,雕刻了5个小小的福娃,取名《五福临门》,该作品获得福建省寿山石微雕作品优秀奖。 紧接着,他还创作了《中国必胜》,在一块小寿山石上雕刻火炬、奥运五环、福娃,还把多种体育竞技雕刻在小茶壶柄上。这件作品曾获得了中国寿山石创新大赛金奖。 从那以后,毛祚胜更加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不断积累创作素材,努力寻求突破与创新。 作品《九连环》是在一小块寿山石的两端雕刻出2个小茶壶,两壶之间用9个环相连,整件作品无缝对接,其雕刻难度不言而喻。最初,毛祚胜选用萝卜、地瓜、木头等材质练习雕刻,后来选用寿山石雕刻,使用材质的硬度不同,所用力道也不同。期间,他不是雕断壶柄就是弄坏了连环,一遍遍重雕,一次次雕断。让他备受打击的是花了好几天时间,好不容易将2个小茶壶和8个连环都雕好了,却发现所剩材料不够雕出第9个连环,只好选材重雕。一次,眼看作品就要完成时,他突然打了一个喷嚏,手一抖,弄断连环,小茶壶也不知飞到哪去了,功亏一篑。 毛新华教导他,“创作失败是成功之母,但要学会总结、反思。连环竖向相扣比横向相扣更省材料。”父亲的话让他茅塞顿开。他重新选材,精心计算出壶与九连环的大小尺寸,创作的每一步,都格外专心致志,作品《九连环》终于诞生。 勤学苦练 硕果累累 “从事微雕创作,需要静心、细心、耐心和恒心。我们流的不仅是汗水,还有血和泪。”在一次创作中,毛祚胜稍不留神,电刀打滑,将他左手食指削去了三分之一,作品也废了。伤口恢复后,他又全身心地投入微雕创作中。 2016年,他花了近一年时间完成微雕作品《中国梦》,在作品中设计了一个金黄色大灯笼和279个壶,金黄色大灯笼代表华夏大地,279个壶寓意279万三明人民同心追梦。每个壶的选材来自寿山石边角料,在指甲盖般大小的壶体上微书、微画、微刻,壶的造型各异,大小不一。2017年,该作品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2018年6月,又荣获福建省第八届“百花文艺奖”二等奖。 为不断提升雕刻技艺,1988年以来,毛祚胜先后赴福州大学美院、清华大学美院、三明市工艺美术研修班和中国石雕中青年传承人高级研修班培训学习。他还考取了国家一级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荣获“三明市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称号。他的微雕作品多次在省内外文博会、艺博会参展。《福田心耕》《百福争艳》《文房清贡九件套》《中国梦》等微雕作品,先后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和省、市百花文艺奖。微雕作品《福在眼前》《圆梦三明》分别被香港东方博物馆、三明市博物馆收藏。 技艺需要传承。1991年,父子俩开设明溪南山微雕习所,先后培训学员600多人次。目前,学徒中有3人获得中级职称,11人获得初级职称,1人获评“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 2人获评“三明市艺术大师”,1人获评“华夏微雕名匠”称号。 (东南网通讯员 江月兰 记者 蔡晓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