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寨坑原始瓷窑址群:中国瓷器文明发祥地
2020-06-08 16:37:26 来源: 东南网 责任编辑: 王亮
【世界遗产·文化】 福建日报社福建省文物局 合办 2020年第14期 永春苦寨坑原始瓷窑址 文物名片 苦寨坑原始瓷窑址群 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群位于泉州市永春县介福乡紫美村西南面,分布范围约1500平方米。2015年底,考古人员发现9条原始青瓷龙窑遗迹,并出土大量原始瓷标本。2016年11月,对泉州辽田尖山和苦寨坑古窑址周边进行调查,新发现13处窑址,从而把中国烧制原始瓷的历史向前推进了200多年。 永春苦寨坑窑址群于2018年入列福建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月,“永春苦寨坑考古遗址公园”获评省级第一批考古遗址公园。 原始瓷从诞生时起,就凭借青绿如玉的釉色、坚硬细腻的胎质,赢得当时中原地区上层人士的青睐,成为统治阶层炫耀的奢侈品。这也就不难理解在“最早的中国”二里头遗址的出土物中,除了象征王权的青铜礼器,还有一些原始瓷器。原始青瓷成为青铜时代南方地区古越文明的象征。 前世传奇 原始青瓷:古越文明的象征 讲述人 羊泽林(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群的发现与发掘,是中国瓷器起源的一大突破,将我国瓷器起源的历史往前推进到夏代中期,因其意义重大,获评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位于泉州市永春县介福乡紫美村西南面,当地人称“苦寨坑”的一座山坡上,有着令人震惊的发现:这个海拔600多米、位置偏僻的山间小盆地边缘,竟然隐藏了一处规模宏大的原始青瓷窑址群。 2015年12月,考古人员根据村民提供的线索,发现并确认苦寨坑窑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6年福建博物院、泉州市博物馆、永春县博物馆对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约350平方米,共发现9条有叠压打破关系的龙窑遗迹,均依山而建,分布密集。经碳十四年代测定,窑址距今约3800年—3400年,相当于中原的夏代中期至商代中期。对周边地区进行系统调查,又发现十余处同一时期的原始青瓷窑址。 中国瓷器起源以及早期瓷器的命名,是国际陶瓷学界曾经颇有争议的问题,大部分学者倾向于把商周时期就已出现的高温施釉器物称为“原始瓷”。何为“原始”?主要是相对于东汉末期的成熟青瓷,原始瓷在胎土的选择、淘洗、施釉的工艺技术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原始性。从技术史的角度来看,瓷器出现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原料的选择、烧成技术的改进和温度的提高、高温釉料的发现与使用。三个条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永春苦寨坑窑址则完全具备这三个条件。 一个非常罕见的现象是,出土的陶瓷片和窑具垫饼均比较破碎,很少见可复原器物。大部分陶瓷片,包括窑具垫饼上都可见明显打击痕迹,一些陶瓷片的边缘甚至很锋利。据此推断,当时人们为了充分利用这些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的硬度,将烧坏无法使用的陶瓷器加工成一些小型的刮削类工具,用来代替石器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使用。物尽其用,这些陶瓷残片将苦寨坑先民们的聪明才智发挥得淋漓尽致。 窑炉的建造在窑业技术中属于最关键、最核心的技术。自新石器时代以来,陶器的烧造经历从无窑至有窑的过程,窑炉也从最初的同穴式升焰窑发展至横穴式升焰窑,再到平焰式龙窑和半倒焰馒头窑等。苦寨坑窑址群采用龙窑烧造技术,这也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龙窑之一。从出土标本来看,已出现成熟的窑具垫饼,并采用叠烧、套烧等先进烧造工艺。因此,无论从窑炉建造技术,还是制瓷、烧造工艺来看,在苦寨坑窑址群中还有可能发现更早的原始青瓷窑址,瓷器起源的年代应该还可以再往前推进。 纵观全国范围内,原始青瓷的发现和烧造地点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长江以北地区发现相对较少,而且没有发现烧造原始瓷的窑址。因此,大部分学者认为北方地区的原始青瓷是从南方传播交流过去的。与中原地区发达的青铜文明不同,在新石器时代末期与青铜时代交替之际,南方的古越先民们充分利用自己的瓷土资源优势,不断总结制陶经验,改进窑炉技术,最终烧制出原始瓷。 原始瓷从诞生时起,就凭借青绿如玉的釉色,坚硬细腻的胎质,赢得当时中原地区上层人士的青睐,成为统治阶层炫耀的奢侈品。这也就不难理解在“最早的中国”二里头遗址的出土物中,除了象征王权的青铜礼器,还有一些原始瓷器。原始青瓷成为青铜时代南方地区古越文明的象征。 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群规模大,生产出来的产品去了哪里?与中原地区发现的原始青瓷有没有关系?需要我们以后进一步开展工作和研究。根据目前考古材料,在晋江流域的安溪、南安、晋江、惠安等地的青铜时代遗址,都发现大量与苦寨坑窑址产品相同的原始青瓷,在闽江流域下游、九龙江下游的青铜时代遗址也有发现。 这些遗址发现的原始青瓷是否都是苦寨坑窑址生产的?如果是,这些产品3000多年前的传播路线如何?不同流域的聚落之间是不是存在一种商业贸易行为?他们是如何交易的?拨开这些迷雾,则还需要考古工作者的时间和汗水。 出土的瓷器碎片 今生故事 古龙窑之火 烧旺乡村游 东南网6月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刘益清 通讯员 苏福彬 叶国强 文/图)车一驶入通往苦寨坑山的路口,满满的陶瓷元素便扑面而来:设计建设成瓷瓶形状的游客中心、陶瓷碎片贴成的陶瓷墙、摆放着各种陶瓷制品和介绍的陶瓷长廊、“陶瓷考古”趣味体验点。 2018年,当地制定了《福建省永春苦寨坑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纲要(2018—2030)》,以“陶瓷文化”为主题,依托永春县介福乡的原始青瓷窑址、现代陶瓷工业区、群山、溪流、密林、村落等资源,深入挖掘千年陶瓷文化精髓,建设集考古科研、文化旅游、陶瓷游乐、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等特色业态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我们将利用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所代表的传统文化,以介福龙窑瓷器制作技艺为主线,串联打造陶瓷旅游线路,加快推进陶瓷特色集镇建设。”介福乡党委书记林文永说,在陶瓷展馆后修复建设的龙窑“东月窑”,将进一步展示传统手工技艺文化,让古龙窑之火烧旺乡村旅游产业。 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群的发现,使介福乡名气大涨。这个乡素来以陶瓷为支柱产业,拥有丰富的高岭土资源,储藏量达5000万吨以上,陶瓷生产历史最远可追溯到夏商时期。宋元时期,介福乡的陶瓷即已远销海内外。 近年来,介福乡以打造介福陶瓷产业园区为统揽,全力推动陶瓷产业规模化发展,现有工艺陶瓷企业100多家,市场销售点遍布国内各省市,产品远销瑞典、荷兰等国家;艺术化、个性化茶具生产企业80多家,日产量达20多万套,约占全国销售市场30%。2019年,全乡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22.2亿元。 随着对传统文化和传承技艺的重视加深,保护和发展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文化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据林文永介绍,目前介福乡正在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与各大高校进行深入交流,合作创立实践基地,并组织陶瓷文化走进校园,开展工艺陶瓷培训课。此外,还通过“以老带新”“名师带徒”的方式,进行工艺陶瓷人才培训,定期举行陶瓷工艺职业技能竞赛,致力培养出一批既了解传统陶瓷工艺,又能运用新技术、创新陶瓷技能的人才。 窑炉遗迹 陶罐残片 专家点评 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专家组: 永春苦寨坑窑址和辽田尖山窑址印证了东南沿海广大的印纹硬陶生产区域,从技术上讲,都有可能创制出带釉的原始瓷器。窑址中出土了夏商时期的原始瓷器,与东苕溪流域原始瓷器的创烧几乎同时。区域考古调查发现在周边地区还有十余个窑址,是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区域。表明这里与东苕溪一带各自在生产印纹硬陶的基础上创制了原始瓷器。 永春苦寨坑窑址的发掘厘清了这一区域的生产时代,出土了有相当质量水平的早期原始瓷器。产品主要在晋江流域使用,并影响到闽江流域,西周时生产的中心区域转移到闽北地区,以后在与浙东地区的竞争中消亡。苦寨坑发掘中清理了9座窑炉,其中有几座保存较为完好,为土洞式长条形的龙窑,与东苕溪流域是不同的技术体系。福建地区是原始瓷器生产的重要区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也十分紧密。 泉州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张红兴: 永春苦寨坑窑址的发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是福建省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原始瓷窑址。其次,永春苦寨坑窑址出土的原始瓷标本具有浓重的地域特色,它与福建周边浙江省、江西省,甚至是福建本省闽北地区的原始瓷标本有着较大的差异。目前仅晋江流域的丰泽区、南安市、永春县、安溪县等地遗址中发现与其相类似的原始瓷标本。因此,其可能是自成体系。最后,原始瓷窑址的发掘,不仅清理出多座结构完整、保存相对较好的龙窑遗迹,而且这处窑址还出土了一批珍贵的原始瓷标本,对于研究我国商周时期原始瓷窑炉的结构形态、窑业技术及原始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从目前的发掘情况看,在遗址中发现的均为窑炉遗迹,遗址中暂没有发现跟窑炉遗迹相关的作坊遗迹、人类的生活聚落、墓葬等,无法了解当时人们的生产细节,更无从了解窑炉中生产出来的器物去向以及谁在使用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