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美国频道 > 看中国•福建 > 正文
南平:“中国竹乡”念“竹经”
usa.fjsen.com 2021-08-04 10:45:18  赖昊拓 蒋丰蔓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陈美玉

东南网8月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赖昊拓 蒋丰蔓)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立足农业资源多样性和气候适宜优势,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南平素有“南方林海”“中国竹乡”美誉,是全国优质竹产区,立竹量11.4亿株,年产竹材2.7亿根。近年来,南平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延链补链做强竹产业,不断提高竹木综合利用率和精深加工水平,初步形成了以家居、木质活性炭等林产品为特色的林产工业体系。如今,南平正把竹产业打造为富民强市的特色优势产业。

“把脉问诊”

近日,在大庄竹业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南平的分公司展厅,一批来客围绕在几只造型别致的竹椅边,轮流试坐体验。

这批来客是由国内林产工业、竹产业领域知名院士专家、企业家组成的调研团。近日,2021东南科技论坛——林产工业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南平市召开,专家学者结合调研实际,为南平竹产业等林产工业把脉问诊、建言献策。

来到大庄竹业科技有限公司展厅,一款以蜂窝状纸结构包覆竹纸制成的轻便餐桌引人注目,其外观和强度与竹材并无二致,但重量却轻如纸做。“如今竹木加工业脱离了以前的粗放模式,竹制品也愈加多样化、高端化。”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研究员吴良如说。

大庄竹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金宇告诉记者,从国内和国际市场来看,“以竹代塑”“以竹代钢”都是大势所趋,大庄竹业的产品就用在了马德里国际机场、竹质风力发电桨叶、港珠澳大桥观景平台等数百个大型项目中。

今年3月,南平市印发了《林产工业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超越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林产工业的发展目标、重点和路径。南平将力争在五年内实现林产工业领域上市企业数量翻番,行业资源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

源头创新

“我从内蒙古赤峰来到南平办企业,正是看中南平打造林产工业产业集群的雄心和当地丰富的林产资源给活性炭产业带来的机遇。”邵武市金寿活性炭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泽奎告诉记者,“活性炭主要用的是林产品的散剩物,能够最大限度将林产品‘吃干榨净’。”

南平现有木质活性炭企业30家,产值约40亿元,年产量约占全国的45%,出口量约占全国的50%,拥有元力活性炭、芝星炭业等一批国内木质活性炭行业龙头领军企业,被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授予“中国木质活性炭产业基地”称号。

目前,煤质活性炭在活性炭生产中达到80%的比例。“煤是不可再生能源,而竹的生长速度快、种植成本低、可再生能力更强,接下来让竹质活性炭逐步代替煤质活性炭是一个方向。”王泽奎告诉记者,“南平竹资源丰富,但南平地区目前主要生产的是木质活性炭。我们接下来计划在椰壳炭领域活化技术成熟的基础上,着力开发研究竹炭的物理法活化工艺,通过竹制品的下脚料,经过热解碳化活化,生产优质活性炭,再把热解碳化活化过程中产生的热能综合利用于发电和供汽供热,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一分力量。”

“福建林产工业整体质量不够高,产品大多处于国际产业链中低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蒋剑春指出福建林产化工的薄弱环节。

“林产工业归根结底是对生物质能的利用,对生物质能源、材料和林源药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支撑不足,是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蒋剑春提出,面对当前的技术瓶颈,急需通过源头创新以抢占本领域技术制高点。他建议南平市通过成立技术创新中心,提升相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水平。

面对短板,南平市已展开行动。南平已建立市级工业设计中心12家,其中省级4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3家,其中省级4家。

延链补链

上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是我省毛竹初加工自动化设备生产规模最大的企业,目前正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北京林业机械研究所等单位展开合作,共同进行“工业化主材备料加工技术装备”的国家级专项研究。

上睿公司总经理陈森永告诉记者,公司开发的智能破竹流水线,让原先需4个熟练工才能完成的毛竹初加工工作,变为只要1名普通工就能完成,还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稳定性和成材率。设备不仅已在南平市的竹木加工企业充分投放,还已进军到周边省市。困扰广大竹木加工企业的用工难、成本高、损耗大、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正随着此类设备的涌现逐渐成为历史。

除了保证先进设备的供应,南平市还从一二三产业联动融合的方向,为林产工业做大“产业之舟”。全市有一半县区拟申报竹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重点县,今年共有124个笋竹精深加工重点县项目,申报项目补助资金需求1.2亿元。而补助之外,“竹塑贷”“竹林认证贷”“碳汇贷”等金融创新成果也正为产业聚集引来资金“活水”。集仓储与运输于一体的武夷综合物流园(芹口)建成后,则将让林产工业的供应链再上一个台阶。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福建合立律师事务所 毛行熙、陈武、张英琴 律师 电话:0591-87921115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