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理论经纬
使广大群众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得到更多实惠
文明风   |  时间: 2008-01-21   |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对话录   

  主持人

    记者:马宏伟 张怡恬 于春晖

    嘉 宾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郑功成

    北京大学研究员 高书生

    中共湖南省岳阳市委书记 易炼红    

    “民生”是近年来最热门的词汇之一。胡锦涛同志在今年的两会上指出,“要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把更多精力用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上,把更多财力投到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使广大群众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得到更多实惠。”温家宝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用大量篇幅论述和部署了改善民生问题。为什么要高度重视解决民生问题?怎样看待当前的民生问题?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思路怎么定、工作怎么干?最近,记者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北京大学研究员高书生、中共湖南省岳阳市委书记易炼红谈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体会。

    现阶段民生问题凸显,表明在国家持续发展中城乡居民的生活追求产生了质的飞跃——

    改善民生是国家发展的根本目标     

    主持人:郑教授提出过一个观点:改善民生是国家发展的根本目标。可否具体谈谈您的看法?

    郑功成:民生问题是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根本问题。中外历史表明,民生问题绝不只是老百姓个人或家庭的生活问题,而是关乎国家发展进步与政权兴亡的根本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和政府一贯重视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当前,在我国经济经历了近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应当更加重视民生问题,将持续不断地改善民生作为国家发展的根本目标。

    主持人:民生问题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着的问题,因为人们所追求的生活目标总是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提高,原有的民生问题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民生问题。

    郑功成:因此,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发展中的民生问题。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面临的民生问题,从根本上讲,是发展严重不足背景下的城乡居民衣食之忧。现在,绝大多数城乡居民已经迈进小康与富裕的生活阶段,这表明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民生不断改善的过程。然而,衣食之忧解除后,民生问题的内涵在不断升级。例如,全国城乡还有约10%的低收入人口需要社会援助;教育作为民生之基,还存在着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受教育机会尚不公平等问题;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形势相当严峻;收入分配作为民生之源,还存在着失衡、失范与不公的现象;等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看到,良好的教育、稳定的就业、公正的收入分配、可靠的社会保障网、健康的生活环境、自由平等的发展空间等,正日益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这表明,现阶段民生问题凸显,并不是发展停滞中的生活状态恶化,而是在国家持续发展中城乡居民的生活追求产生了质的飞跃。

    主持人:我们确实应该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来看待民生问题。

    郑功成:对。虽然与改革开放前相比,城乡、地区以及贫富差距拉大了,但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差距的扩大,是发展中的问题。民生问题凸显,一方面对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们的更高需求。这种要求与需求,正是促进社会在发展中和谐、在和谐中发展的巨大动力。

    可以用两句话概括新时期的民生问题: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发展中的民生问题,从发展的视角解决发展中的民生问题。

    主持人:这两句话十分精当。我们理解,从发展的视角解决发展中的民生问题,其内涵是:发展既是民生问题变化的促成因素,又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

    郑功成:是的。强调从发展的视角解决民生问题,就是继续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为改善民生奠定日益丰厚的物质基础;就是继续深化改革,消除妨碍民生问题持续改善的体制性障碍,同时及时填补、纠正以往改革中的不足,使民生问题得到更大的改善。

    主持人:改善民生,根本途径和当务之急分别是什么?

    郑功成:现阶段迫切需要确立公平、正义、共享的价值观,并以此为标尺来评估和纠正现实制度安排与政策措施中的疏漏,通过调整经济政策与公共资源配置、深化社会分配体制改革、强化劳动监察等措施,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城乡发展失衡、地区发展失衡、利益分配格局失衡、公共财政资源配置失衡等问题。当务之急是完善事关基本民生的社会制度,特别是建立健全以社会救助制度、医疗保障体系和老年保障制度为主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起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给全体人民以可预期的稳定未来。

    不能用回归政府包揽的体制解决民生问题,也不能不顾成本建立脱离实际的体制——

    解决民生问题须靠体制创新

    主持人:我们现在遇到的民生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也是体制转变中的问题,因而十分错综复杂。

    高书生:是这样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靠原有的体制解决民生问题。即使原有的体制能解决某些民生问题,也要根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完善。以社会保障为例,过去我国实行的是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开放后,出现了介于城乡之间的特殊群体,如乡镇企业职工、农民工等。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不仅存量大,而且每年的增量也很大。这就要求我们改革和创新社会保障体制。

    主持人:看来,解决好民生问题必须依靠体制创新。那么,应着力进行哪些方面的体制创新呢?

    高书生:应着力进行体制的组合创新。每个人一生都要经历上学、就业、退休等阶段,都会遇到教育、住房、医疗等问题,不同的只是不同阶段面对的问题有所不同。当前,人民群众反映较为突出的上学难、看病难、住房贵等问题,涉及的是多种体制问题。民生问题的综合性,决定了我们在解决民生问题时,不可能只靠一种手段或一种体制,而应当进行体制组合创新。

    主持人:在这种组合式的体制创新中,应注意把握什么问题?

    高书生:首先,应界定市场和政府的责任。解决民生问题,需要依靠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力量。现在有一种倾向,就是用回归政府包揽的体制去解决民生问题。比如,为解决就业问题,政府就该花钱去买岗位。普遍这么做,见效可能很快,但恐怕不会持久。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无论解决经济问题,还是解决社会问题,都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在民生问题中,哪些能依靠市场机制解决,哪些必须由政府来解决,需要研究界定。以解决就业难为例,从根本上讲有赖于市场就业机制的完善。但对于特定人群,对于市场竞争中的弱者,政府可以在不损害市场机制的前提下予以救助,如对吸纳特定人群就业的企业给予补贴或税收优惠等。

    其次,应走低成本的体制创新之路。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为解决民生问题,增加财政投入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体制具有长期性,高成本建立起来的体制,势必要以高成本维持其运转。因此,增加财政投入很重要,转变投入思路也很重要。例如,在解决公共卫生服务问题方面,从投向上看至少有三个重点:一是公共卫生或者叫预防保健;二是低收入者的医疗补助;三是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及设备的购置和更新。这三个投向都符合公共财政的理念,也是政府责无旁贷的义务。接下来的关键问题就是怎么投?过去的做法是,财政出钱养机构、养人员。实践已经证明,这并不是一个好办法。现在,除了国有单位,私人诊所、中外合作医疗机构、外资医疗机构等都是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者,也是满足老百姓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重要力量。在这样的条件下,应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医疗卫生资源的有效动员和合理配置,让老百姓有选择权,让医疗卫生服务者有提高服务质量的压力和动力,进而促进这类民生问题的妥善解决。

    领导干部必须勤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常兴安民之举——

    改善民生是一项实打实的工作     

    主持人:中央提出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地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应怎样领会其精神实质并贯彻落实呢?

    易炼红: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它要求我们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简单说,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就是要勤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常兴安民之举,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多办利民惠民的实事。

    主持人:民生问题千头万绪,但归根结底,经济发展是基础,社会发展是关键。

    易炼红:是的。解决民生问题,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岳阳按照“优势优先、又好又快”的要求谋划发展,努力为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坚持一手抓中央和省属工业企业做大做强,一手抓地方工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二是大力发展现代航运物流业。充分发挥岳阳通江达海的交通区位优势,以港区开发建设带动航运物流大发展。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围绕“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旅游主题,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精品。四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的种养业,工厂化、园区化的加工业,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业,新型化、多样化的涉农新产业。经过努力,2006年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1726元和3876元。

    民生问题凸显,直接原因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事业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必须把发展社会事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先后投入3.1亿元,新建、改扩建寄宿制学校30所,改造农村学校危房76万平方米。全市小学生巩固率100%,初中生巩固率98.2%,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76.1%。二是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新建、改建乡镇卫生院110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达到78%。三是繁荣文化事业。坚持一手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推进经营性文化产业,岳阳市先后荣获全国十大文化产业基地、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

    主持人:作为岳阳市委书记,您认为当前需要着力解决的民生问题有哪些?

    易炼红:解决民生问题,就是要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是政府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我们出台了《鼓励和促进全民自主创业的若干意见》,明确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鼓励群众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去年,全市新增个体工商户1.4万户。从2004年到2006年,新增城镇就业15万人,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0万人。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助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具体体现,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我们加大各类社保基金征缴和扩面力度,完善城乡低保、大病医疗救助、农村五保户供养、灾民救助、特困户救助等制度,逐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品、呼吸清新的空气是人民的基本权利,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政府的应尽义务。我们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努力打造最适宜居住的城市。目前,城市绿化覆盖率已达到38.15%。同时,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嘉宾名片

    郑功成: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及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是国内较早关注和研究民生问题的专家之一。

    高书生: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研究员。曾在河北财经学院、首钢研究与开发公司、国家体改委和国务院体改办等单位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曾参加过多项改革方案的研究制定工作。

    易炼红:中共湖南省岳阳市委书记。曾先后担任湖南省委党校教员、教研室副主任,株洲化工厂企业管理办主任助理,沅陵县副县长,湖南省委党校校长助理、副校长、常务副校长。

责任编辑:赵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