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我们党曾数度提出迎接文化加强高潮的号召。这是因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就是不断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物质文化生产之间的矛盾。新中国的成立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政治条件、社会基础,以及一定的经济力量。然而,由于极左思潮的严重干扰,也由于经济实力相对不足、对外封闭,每次文化高潮都在初见端倪之后被政治运动所冲击,真正的文化建设高潮一直没能到来。今天,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果精彩纷呈,社会主义文化“新高潮”呼之欲出。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使社会主义文化实现和谐。和谐文化是一种状态,实现这种状态必须促进文化的和谐。也就是说,只有处理好一系列复杂的文化关系、做好文化和谐工作,才可能实现文化和谐的目的。
和谐是宇宙的本质属性,也是社会存在的本质属性,当然也是文化的本质属性。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及文化,低层次的和谐终究要被高层次的和谐所代替,不和谐的状态总要被和谐的状态所代替。和谐是存在,和谐也是稳定、均衡、美。社会主义文化的存在、发展,也必然要求其自身的和谐,并实现其与社会、与自然的全面和谐。不和谐的文化必然导致文化冲突、激化社会矛盾,从而摧毁社会存在的基石。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问题,需要社会主义制度的保证,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强大的物质力量,同时需要处理好十个方面的文化关系。只有这十个方面的文化关系实现和谐,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和谐,并真正建设全面和谐的社会主义文化。具体地讲:
一、要实现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和谐。我国现阶段的主流文化当然是社会主义文化,它具有民族性、大众性、科学性,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本质要求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们必须加强主流文化建设,使之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存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以及无产阶级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可以说,这种主流文化越是强大,它对非主流文化就愈具有感召力、引导性。反之,如果主流文化在整个社会文化中不能健康发展与强势推进,它就可能被非主流文化所消减,甚至非主流文化亦被主流文化所利用,形成对主流文化的对抗。在强化主流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对非主流文化给予足够的包容,令其正常生长、发展,为主流文化提供民族的形式、时代的特点、世界的元素,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方面的精神与文化需要。主流文化对非主流文化基本态度应该是鼓励百花齐放,同时支持积极的文化、改造落后的文化、抵制腐朽的文化。处理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必须注意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统一,即坚持主流文化的一元性与非主流文化的多元性的辩证统一。
二、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是一条连续不断的河流,文化的不断积累造成文化的宏制大观,积淀为一定的文化传统,并影响、制约着现代的文化存在与文化发展。传统文化的这种力量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摆脱传统文化作文化创新,犹如一个人要把自己从地球上拔起那样不可思议。因此,现当代文化必须学会与传统文化和谐相处,并合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当然,传统是过去所有历史因素的迭加,其中不乏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甚至起阻碍作用的成分,故任何民族都不应该拘泥于传统而不可自拔、无所作为,传统及现实都要求文化在现当代社会条件下进行创新,培育现当代的文化,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现当代文化是现当代人的精神创造。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因而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文化创造。现当代文化是现当代生活的直接反映,但它不能割断历史,必须对其有合理的继承,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在思想、理念、机制、管理、技术、形式、手段等各方面居于现当代世界领先水平。正如“厚古薄今”不可取,“以今非古”亦应否定之,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三、要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本土文化就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发展、积累起来的文化。外来文化指域外、国外传入我国的文化。历史的经验已经雄辩地证明,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与文化繁荣主要是靠本国人民的杰出创造,但也离不开外来文化的滋养。因为本土文化拥有自己的优势,外来文化也有自己的特点,二者的结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催生新的文化形式、品类、思想、气象。在坚持本土文化主体性时,我们切不可封闭、保守、消极、排外、敝帚自珍;在学习引进外来文化时亦不可简单照搬、直接嫁接,而应以我为主、开放自信、兼容并包、共享人类文明。我国盛唐以及当今的文化兴盛都无不表明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积极交流、对话才是促进中华文明发展的有效手段。
责任编辑: |
- 2008-02-26和谐社会“共建共享”的价值蕴涵
- 2008-02-26促进社会和谐 重在解决民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