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呢?社会上有两种认识:一是劫富济贫,二是使穷人收入增长超过富人,逐步缩小收入差距。林毅夫认为,“劫富济贫”不是好办法。“劫富济贫”,即:把富人的钱收到政府,然后分配给收入低的人,这样收入分配就平均了。林毅夫担心,如果直接从富人那边通过增加税收等方式,把钱变为政府财政收入,富人的钱政府是否真的能够收到,即便真能收到,富人还会有积极性赚钱吗?这样人们就不会创业,不会努力经营,经济发展速度就会放缓,能创造的就业机会就会越来越少。而穷人增加收入主要是靠就业,如果没有就业机会的话,这些低收入的人本身还是一个最大受害者。综观世界各国解决这一问题,大多都是通过税收这个再分配工具,小平同志也曾讲过,就是要采取经济的、间接的税收手段,向富裕地区、富人多征收一些税收,支持贫困地区和穷人发展生产、提高生活。关键在于掌控好税收轻重这个“度”。使对富人征收的税负既遏止住收入过快增长引起贫富悬殊扩大,又不至于打击富人发展经济的经济性。
林毅夫还提出要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收大量劳动力,使劳动力从供给和需求上发生变化,利用市场机制提高劳动力待遇,使穷人收入增长超过富人。但是,过分发展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一定程度上将不利于产业升级,不利于新技术的推广运用,不利于自主创新。况且,发展技术密集型企业,是企业经营的需要,是企业降低成本的要求,也是与世界企业竞争、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笔者认为,利用市场化手段,改变劳动力供求状况特别是改变目前劳动力相对过剩,导致穷人收入提高缓慢的状况,是缩小收入差距的一个有效途径。这需要拓展两个劳动力市场,巩固现有沿海劳动力市场。一个是劳务输出国外的市场,再一个是农村劳动力的广阔市场。农村生产方式落后,经济发展缓慢,农村劳动力务农与进城务工比价悬殊过大,导致农村留不住和不能消化大量劳动力,又使得城市劳动力富裕,导致供过于求使劳动力价格下降。如果农村土地集约经营发展起来,农场规模式的经营方式本身就可能消化一定劳动力,农村工业特别是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后也可以消化一定劳动力,农村的各种养殖企业发展起来后也可以吸收大量劳动力。纯种粮的集约农业、深加工的农村企业、规模养殖的养殖企业发展、繁荣后,带动农村商品流通必然活跃,农村运输、修路、灌溉、农田水利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可以消化一部分劳动力。农村本身消化大量劳动力后,农业也发展起来了,涌向城市、沿海的农村劳动力也减少了,城市、沿海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必然改变,劳动力价格必然提高,穷人收入增长必然快于富人,收入分配不均将会逐渐改变。(常亮)
责编:陈潇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