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文明县城活动的深入展开,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加快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这条主线,按照“舞活工业龙头,夯实农业基础,加速城乡建设,增强旅游活力,促进社会和谐”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繁荣、文明、平安、和谐的海峡西岸生态工贸县建设,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规模工业企业总产值,规模工业增加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等增长幅度都名列全市前茅。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创建文明县城要抓好、抓实、抓出成效,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形成“一个共识”。“文明县城”是一个“含金量”很高的综合性荣誉称号,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我们明白,要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但我们充分认识到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深远意义,把它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把它作为推进经济发展、优化发展环境、造福人民群众、提高文化品位、提升对外形象、增强县城综合实力的一个过程。在创建过程中,县委、县政府突出创建为民生、创建求发展、创建促和谐的宗旨,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加大投入,以创建文明县城为载体,狠抓了县城绿化、道路整治、绿水工程、夜景工程、经营环境整治、公共健身设施建设等工作,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广场活动、体育活动和节日群众性文艺活动,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县城文明形象。
第二、处理“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创建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做到两种发展一起抓,两个成果一起要;二是处理好创建工作与依法行政的关系。依法、文明创建,增强法制意识,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合理、合法地解决好,使群众切实感受到创建成果;三是处理好集中突击与常抓不懈的关系。在集中力量打好攻坚战、突击战的同时,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切实将创建工作抓紧抓好,抓扎实,常抓不懈。
第三、注重“五个结合”。一是治标与治本相结合。认真抓好县城基础设施、路网建设、市场、垃圾回收站(点)的硬件建设工作,为辖区规范管理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注重不断总结成熟的城市管理经验进行推广;二是条块管理相结合。各职能部门实施城市、交通、市场和市政环卫各项管理,都与社区工作结合起来,形成合力,齐抓共管;三是重点与一般相结合。突出以区内主干道、综合市场为整治、规范管理重点,同时兼顾县城周边地区;四是集中整治和日常管理相结合。切实抓好必要的、大规模的集中整治,同时加强日常管理,巩固取得的创建成果;五是专业治理和群众参与相结合。在组织好各种专项治理的同时,充分发动辖区企事业单位、村居群众积极参与,组建老干部督导队、青年志愿者和巾帼志愿者等文明县城宣传队伍,共同创建文明县城。
第四、提供“五个保障”。一是提供人力保障。2007年对原城监大队、环卫处、市场管理中心、园林处四个单位的资源进行整合,率先在全市成立了市容管理局,保障了足够的人力资源投入;二是提供资金保障。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村委会挤出资金保证创建工作经费需要。城管部门调整部分经费保障创建工作的开展。县财政累计投入1704万元的创建经费,为创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三是提供制度保障。明确责任区域范围和利益,严格执行考核奖惩;四是提供纪律保障。对在创建工作中不作为、乱作为、失职、渎职的,由纪检、监察会同组织部门进行责任追究;五是提供坚强有力的领导保障。成立以书记、县长、分管领导为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加强了对日常创建工作管理。各有关部门也切实健全组织,加强领导,做到亲自组织、亲自动员、亲自落实。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平和县城文明程度有了新提升,干部群众的精神风貌有了新气象,市容市貌有了新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新优势。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创建力度,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努力建设宜人、宜居、宜商的海西现代文明县城,以更高更新的标准,推动文明县城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责编: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