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中原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向周边辐射传递,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和域外文化源源不断传入中原。兼收并蓄,博采众长,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赋予其统一性和多样性的鲜明特征。不以血缘论夷夏,成为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重要现象。文化的相互传播和认同,成为各民族亲近与交融的强大精神纽带。 相互依赖的经济关系。由于自然条件的多样性,各民族之间很早就形成了互补互济的经济联系。大一统国家的形成,进一步为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绢马互市、茶马互市……无论是统一还是分裂,经济的天然联系都不曾中断。这种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经济联系,为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奠定了坚实基础。
救亡图存的共同使命。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100多年间,亡国灭种的严峻形势,使中国各民族爱国一家、团结奋斗的意识空前觉醒,同仇敌忾、共御外侮,投身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革命洪流,各民族连接成生死相依、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疆域位居世界第三,人口位居世界第一,这样一个古老的大国之所以历史悠久而文明延绵不断,民族众多而国家长期统一,中华民族近现代之所以历经磨难、冲击、挑战没有分崩离析,反而多难兴邦实现空前的团结统一,其根源正在于此。
(三)“民族脱离了国家这个实体,就会像软体动物从硬壳中被扯出一样,立刻变得歪歪斜斜、软软绵绵。”这是史学家的形象比喻。
一个多民族国家,如果缺乏牢固的“身份意识”,没有强烈的“国家认同”,必然四分五裂、一盘散沙。对于中国各民族来说,如果没有一个现代的国家体系,将陷入“有一体之名,而无一体之实”的境地;如果没有一个现代的制度支撑,就无法改变落后挨打、蚕食瓜分的命运;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也就无法形成认同、结成一体,凝聚起亿万人民的力量。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新中国的成立是一个里程碑。“我们各少数民族人民几百年来流血奋斗所争取的目标,今天终究实现了……眼看着我们各个少数民族和整个中国人民的光明幸福前途,我们有说不出的愉快和兴奋!”1949年9月30日,新中国诞生前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33名少数民族代表的滚烫言辞,表达了各民族对这个国家的认同和期待。历经艰难而形成的伟大命运共同体,因为一个国家的诞生,搭建起“认同的屋顶”。也正是从那一天起,世界注目的“中国神话”,开始了新的一篇。
责任编辑: 赵舒文 |
- 2009-07-07新华社评论员:团结稳定的发展局面不容破坏
- 2009-11-24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报告团在上海结束全国巡讲
- 2009-11-18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报告团在郑州举行报告会
- 2009-11-04学习民族团结典型 再掀民族团结热潮
- 2009-11-04形成民族团结的合力
- 2009-10-15国务院表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的决定
- 2009-10-20谱写新形势下的民族团结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