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志愿服务频道> 志愿者心得 > 正文
“无声沙龙”的世博志愿:心有所愿 便已到达
http://wmf.fjsen.com 2009-12-03 16:13   来源:解放日报    我来说两句

1994年初,一次偶然的机会,修光明找到在芷江西路街道图书馆工作的安玉英,表示想借用图书馆组织闸北聋人的活动。当时,安玉英在生活中从未接触过聋人,可是看到修光明殷切的目光,不断打着她看不懂的手语,嘴里吃力地说出一个个有点走调的词语,她点头了,而且还为聋人免费借到了街道的老年人活动中心,“因为图书馆太小,活动中心场地大,搞活动方便些。”

安玉英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个“够大”的活动中心,不久就被来自全市的聋人挤得水泄不通。最厉害的一段时间,活动中心的室内和室外天井以及通道,都站满了聋人,足有三四百人,根本无法走路。

对手语和聋人文化一窍不通的安玉英,成了这个集体唯一的听众,也成了第一位志愿者和会务。

15年,安玉英每个周日上午基本都如此度过:清晨6点多,安玉英从家里出门;然后,去区文化馆开门、搬桌椅、泡开水、写板书;再看着聋人朋友们一个个进来,兴高采烈地打手语、“谈话”。“聋人的内心,孤独感很强,他们需要沟通,需要信息。”于是,安玉英开始留心报纸上的各类新闻事件和信息,有意识地让有文化的聋人把信息传递给其他聋人,这就是最初的“读报”活动。后来,沙龙组织过各种讲座,旅游活动,以及包括摄影、美容、上网等各种技能培训。

上个月“无声沙龙”创办15周年的文艺活动中,安玉英忙里忙外,安排一个个好看的节目上台。她为聋人租借了市北初级中学的活动场地,请来了获得过许多大奖的聋人舞蹈队、哑剧表演者,请来了市聋协副主席洪泽、著名手语翻译边海琴,包括给每位与会者赠送的海宝钥匙扣也是她一手操办,“2006年,修光明去世,‘无声沙龙’的担子落到我一个人的肩上,我无论如何也不能不管他们。”

从35岁到50岁,这个普通的街道干部把自己绝大多数的业余时间都放在了这些聋人朋友身上。她是他们中的唯一,没有接受过专业手语培训,靠着东张西望,瞎猜乱看,学会了简单的手语,逐渐融入了聋人生活。

“其实,我也感动于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安玉英说,“来参加无声沙龙的聋人都有一副热心肠,我会统计好愿意并能够做世博志愿者的人数,帮助组织他们统一报名。同时,也欢迎来看世博会的人们参观我们的‘无声沙龙’。”


责任编辑: 赵舒文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