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志愿服务频道> 志愿者心得 > 正文
“无声沙龙”的世博志愿:心有所愿 便已到达
http://wmf.fjsen.com 2009-12-03 16:13   来源:解放日报    我来说两句

“他们能予聋人参观者更多认同感”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龚群虎,是从事“手语语言学”方面研究的专家。当听说不少聋人希望成为世博会志愿者,为聋人参观者提供手语服务时,他显得很高兴,并表示支持。

他向记者表示:“全世界手语并不通用,全国的手语也并不完全通用。中国手语有两大派系,一种是以北京手语为代表的北方手语,一种是以上海手语为代表的南方手语。这些手语均为自然手语,是聋人看得懂的手语。目前不少持有手语翻译证书的健听人,由于只学‘通用手势’,缺乏自然手语的训练,且多按照汉语的顺序打出‘手势汉语’,往往不能真正与聋人有效沟通。”

“对聋人参观者来说,最好选择符合聋人实际语言情况、提供相应服务的手语翻译,或者直接选择懂得南方手语或北方手语的聋人,代表南北两大手语方言区。对来自国外的聋人参观者,则需选择兼通国际手语的聋人。如果能选拔出这样的聋人志愿者,一定会为聋人参观者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同时带给他们更多认同感。”龚教授说。

龚教授与“无声沙龙”也有一段渊源。聋人沈承香是“无声沙龙”里的“知识分子”。这位上海新型发酵厂退休女工,1957年出生后,3岁因病失聪,曾就读于市第四聋校和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接受了在当时算是十分完整的聋人教育。2000年,她成为“无声沙龙”的常客,不久又成为读报组的骨干。2002年,龚群虎教授从新加坡回国到复旦大学任教,他的研究兴趣逐渐转向“手语语言学”。当时大多数人还不知道“手语”是一种语言,时至今日,中国大陆将手语作为语言进行系统调查研究并培养此方向研究生的仍只有复旦中文系。研究一门语言,必然要有调查对象,而调查对象最好是“原生态”的。龚教授找到“无声沙龙”。


责任编辑: 赵舒文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