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志愿服务频道> 志愿者心得 > 正文
从汶川到玉树:中国民间志愿者在成长
http://wmf.fjsen.com 2010-04-26 08:42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

新华网北京4月25日电(白雪蕾)28岁的郝南是北京大学医院的医生,同时也是“地震援助信息组信息群”——一个自汶川地震后建立至今的QQ信息平台的创建人。玉树地震后,他第一时间整合群内资源,发动汶川地震志愿者团队中保留下来的联系人。

每天都会有大量信息在这个群里汇集,包括玉树灾区的需求、各地网友的捐助意向、热心人提供的运输信息等。在经核实后,郝南用清晰规范的简报形式进行发布。

“在这个平台上,大家可以交流信息,第一时间了解灾区救援需要,并利用各自优势,商议对策,协调救助行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志愿活动更加科学。”郝南的感慨源于他在汶川地震时的志愿经历。

2008年5月20日,汶川地震后的第8天,郝南抵达灾区。但不久后他发现满腔热情和带去的救援物资并不能有效帮助灾民,很多志愿者不知道去哪里服务,不了解物资运输问题、志愿者个人安全问题等。

“灾区急需妇女用品、儿童用品等,比如婴儿奶粉就十分匮乏,这些都是我们始料未及的,相反,大量的旧衣物因为网友的倡议显得过剩堆积。”这引起郝南的深刻反思:“如何建立一个平衡科学的信息平台才是当务之急。”

有了经验的郝南在玉树地震后平均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由于白天要上班,他干脆把所有事情都搬到办公室里解决,“每天两小时的交通对我简直就是一种浪费,这个时间可能能联系到更多的资源救助者。”

为了提高信息的发布效率,郝南还在北大招募了6名同学,并培训他们如何准确、及时地协调和发布信息。


责任编辑:陈楠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