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论与观点]
深入思考 有效作为 务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马 照 南
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三农”工作全面推进的态势中持续提升,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效能效益更加凸显,乡村面貌和民生保障明显改善,农民精神面貌和综合素质有所提升,为农村科学发展、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农村的发展,繁荣中有隐患,平稳中有起伏,出现新机遇,面临新挑战。我们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市化进程相互叠加的时期,农村社会深受影响并发生着深刻变化。工业梯度转移,农村承接了大量粗放式的低端产业,工农业争地、资源高消耗、污染排放严重危害农村生态和农民健康。信息高速流转,各种良莠不齐的思想观念在广大农村广泛传播,既产生正面作用,也存在负面影响。市场竞争使农民生存发展的压力剧增,许多农民不具备进市场闯市场的能力和本领,发展空间狭窄,农村集体财富积累、农民增收和生活改善缓慢,利益驱动下的背德违规现象大量出现,黄赌毒和假冒伪劣下乡败坏了农村社会风气、破坏了农村经济秩序。城市快速发展吸引了众多农村劳动力,青壮年农民大规模离土离乡,年长的和年幼的留守在乡村,局部农村的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素质和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积极应对变化了的形势,主动调整,跟进发展,在重点环节、重要部位上有所作为、做实做深,有效扭转基础差、资源少、工作弱、水平低、推进难的局面。当前,应该着力研究以下四个方面:
抑与扬要鲜明。农村社会深刻变化,牵动农民转变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传统观念传统习惯与现代意识现代思潮混杂并存;贫富差距引发社会心理社会风气产生波动,攀比、失衡、焦虑的情绪比较普遍;地方民俗中消极落后的糟粕有所反弹,赌博、厚葬、铺张浪费和精神空虚等现象比较突出,一些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要着眼塑造新农民、培育新风尚,在主战场、主阵地把握主动权、唱响主旋律,引导农民在市场经济的磨练中,增强发展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认识市场规则和经济规律,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自主发展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引导农民在先进文化的营造中,看清发展方向,更新思想观念,弘扬传统美德,推进移风易俗,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农民在基层民主的实践中,增强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合理主张个人权利,依法维护自身权益。要增强民间约束和自治管理,发挥自治组织和农村社团作用,充分运用乡规民约制约治理不良风气和行为陋习,狠刹歪风邪气,促进乡风文明。要通过以城带乡的途径,通过志愿者、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和农村高素质群体,在接触农民、服务农民中传达时代精神、传递时代风尚。
供与需要对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阅历视野拓展,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多元多样,不同地域环境、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成长背景的农民各有所好、各有所盼。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民是主体,是建设者和受益者。农村的精神文化需求,农民最清楚最了解。供需对路,工作就有群众基础,农民就有积极性。要扭转城里人决策、乡下人执行的单边强势,让基层组织和广大农民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拥有更多的发言权、选择权和决定权。要面向农村、围绕农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准确把握精神文明建设中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准确把握农民群众的关注点兴趣点,多办实事好事。要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考虑农村的承受能力和农民的接受程度,组织开展简便易行、喜闻乐见的活动,以吸引力提高参与率,以实效性增强影响力。要优化以城带乡的项目和机制,推动送政策、送信息、送培训、送服务的工作持久持续,把那些能在农村发挥效益、受农民喜爱欢迎的优质资源送到农村,在满足需求中提高农民,在创造需求中提升农村。
建与用要配套。当前,文化惠农政策逐步落实,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数量质量明显提高。同时也突出存在建成的设施使用率低、闲置率高、投入不少、效益不好的问题。建设农村宣传文化阵地,要做好评估,合理布局,注重实用,根据“用”的需求制订“建”的规划,功能适当,规模适度,室内室外兼顾,防止建设与使用相互脱节。要把阵地建在人流大、人气旺的地方,建在方便农民往来的地方。要立足能用管用,加强废旧场所的挖潜改造,少铺摊子。要增强集成化和兼容性,一个设施多种功能,一个场所多种用途,提高文化阵地的综合使用效益。要跟进人员、资金、制度等方面的安排,落实日常开放、使用、管理和维护的措施,不能放任自流,更不能挪作它用。要充分发挥农村文化带头人的示范引导作用,依靠带头人组织开展活动,带动农民进阵地、用阵地。
统与分要结合。农村地域广阔,村情千差万别,大村与小村、沿海村与内陆村、工贸村与农业村、中心村与边远村、劳务输出的村与劳务输入的村、汉族村与少数民族聚居村在起点基础、资源条件、民风民俗、发展追求上各不相同。谋划思路和部署工作,要着眼普遍,划定底限,突出必须有、不能少的要点要素,推动工作在广大乡村开展起来。要区分层次,分类定调,对县城、乡镇、村庄、农户和共建单位各有要求,为开展工作提供导向。要明确责任主体,明确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群众性创建纳入新农村发展规划,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范畴,增强刚性硬性。要重视研究利益引导,对落实工作好、进步幅度大的村户给予适当补贴或奖励,调动基层积极响应。要建立统筹地方和行业联动助农的机制,推进涉农部门协调配合,加强惠农资源协同运作。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相关部门都加大了扶持农村的力度,各部门都有要求、都在投入、都搞建设,各自投放各自作业,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现象,必须加强协作,相互呼应,有效整合。推进工作落实,要尊重乡情村情,贴紧靠近,求是求实,从农村最需要解决也最可能实现的事情做起,在办实事、解忧难中影响和带动农民。要把标准化要求与个性化建设统一在建设农村精神文明的实践进程中,扩大乡村自主空间,鼓励基层创造性开展工作,增强运用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适应性。要着力抓好县城和中心城镇,抓好临近工业区的村、环境资源优越的村、大型企业挂钩的村、政府重点扶持的村和传统侨乡,抓好各级文明村镇、明星村镇、宽裕型小康村镇,督促和推动这些地方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先行一步,提高水平,做出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