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做法]
晋江市加强村规民约建设 深化移风易俗工作
移风易俗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建设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之意。晋江民间风俗历来比较复杂,祭祀、婚庆、丧葬、联宗等规仪繁琐,存在不少陋习和弊端。自2007年开始,晋江市委、市政府加强村规民约建设,大力推移风易俗工作。
从两年多的实践看,晋江市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社会风气有较大好转。主要成效体现在:通过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神事省办,采取严禁喜庆按户分送“口灶份”、嫁娶分发“女婿烟”,严控丧事“在堂”时间和送葬“阵头”等措施,减轻了群众隐性负担;通过制定、推行村规民约,加强老人协会、移风易俗理事会等基层群众组织建设,组织移风易俗劝导队进行检查劝导,建立登记公示制度等途径,加强了基层自治;通过教育和引导群众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展互帮互助、关爱弱势群体活动,提升了群众素质;通过社会知名人士带头简办婚丧喜庆,带头捐助慈善公益事业,新闻媒体造势,形成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和厉行节约的舆论氛围。近年来,群众自发向慈善机构捐赠公益基金达2500多万元。
晋江市的主要做法是:
1.善于引导造势,形成大环境大气候。群众既是陈规陋习的受害者,也是践行者,主观上有移风易俗的自发性要求,但受世俗观念和从众心理长期影响,碍于“面子”,往往“随大流”,不敢冲破陈规陋习的束缚,需要大力引导。一是突出舆论引导。新闻媒体开辟专题专栏,组织18家各级重点媒体联合采访,推出一批重头报道,介绍典型事例,推广做法经验,曝光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行为。在《晋江日报》开设“村规民约二人谈”栏目,普及村规民约常识;摄制、播放移风易俗电视教育片;二是突出基层参与。镇(街道)、村(社区)通过动员会、征求意见会、入户宣传、启动仪式、宣誓仪式、踩街活动、规范制作宣传牌以及市民文明学校、老人学校授课等形式,广泛发动,引导群众参与。三是突出队伍培训。举办培训班,组织镇(街道)分管领导、村(社区)主干、文化协管员、村务工作者、老人会负责人和移风易俗理事会成员培训近4000人次,内容涉及村规民约产生背景、功能作用、制定原则、注意事项等,为督促指导各乡镇制定村规民约打好基础。
2.坚持因地制宜,确保可操作可适用。制定村规民约要走群众路线,既要符合社情民意,又要突出各村特色,具有操作性。一是体现广泛性。采取入户走访、分发问卷、召开座谈会和征求意见会等形式,广泛、反复征求意见,研究村规民约的具体条款,召开村(居)民大会进行充分酝酿讨论、表决通过。二是体现针对性。采取“一村一策”制定村规民约。同时,也针对部分村(社区)间地域界限相对模糊、风俗习惯相似等情况,引导村(社区)采取连片共建的方式,制定统一的村规民约。三是体现适应性。一些村(社区)在执行一段时间后,针对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对规约内容进行调整修订,使之更切合实际。
3.注重因势利导,全力抓跟踪抓落实。一是抓执行,确保落实到位。明确由村(居)委会、老人会或移风易俗理事会等机构来执行村规民约。部分镇(街道)建立执行督导队伍,有的村(社区)还按角落分设检查劝导小组。一些村(社区)积极创新工作方法,比如,陈埭镇洋埭村利用户籍计算机管理系统列出本村小孩“时日”的具体时间,提前入户做工作,较好掌握主动权;英林镇东埔村、柯坑村、金井镇围头村、深沪镇群峰村等,专人负责对各家各户婚丧喜庆遵守情况进行逐条登记、公布,增强说服力。二是抓评估,及时总结经验。先后组织对第一批、第二批村(社区)制定执行村规民约工作进行评估验收,并对第一批进行“回头看”。通过评估验收和“回头看”,发现典型,总结经验,研究对策,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三是抓典型,发挥示范带动。工作启动初期,培育了东埔村移风易俗工作先进典型。召开全市表彰大会,表彰一批工作示范单位和先进单位并组织学习交流。四是抓突破,专项解决难题。市文明委多次召开数相关会议,专题研究解决移风易俗工作中遇到的六项难点问题,有效推动移风易俗工作的持续深化。
4、致力上下联动,做到促共管促合力。实施以镇(街道)为责任单位,市直相关部门配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由市委下发专门文件,召开常委(扩大)会、检查调研会、工作汇报会和文明委成员(扩大)会等会议,进行专项研究部署。各镇(街道)对辖区内村(社区)的村情民俗、组织建设及往年村规民约制定执行等基本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先易后难,分批推进。市文明办、公安、行政执法、卫生、工商、农业、教育、文体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能,推出相应举措,有效地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市五套班子领导深入挂钩镇、街道进行督查指导,镇(街道)、村(社区)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或移风易俗理事会,建立督查反馈机制,把工作落实情况纳入下点、下村(社区)干部和村(社区)主干绩效考评、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晋江市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