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评论]
一次公民道德建设成果的“大检阅”
“4·14”玉树地震以来,我省各界踊跃捐款,并通过宣传募捐、赈灾义演、追思悼念、参与救援等方式,向灾区人民奉献爱心,表现出八闽儿女和衷共济的巨大热忱和藏汉一家亲的眷眷深情。特别是我省首次以文明单位集体的名义向灾区捐赠一千多万元,引起社会热烈反响。这既是一次全民性的爱心大传递,也是一次公民道德建设成果的“大检阅”。
八闽重道,海西崇德。福建人民历来就有慷慨大义、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有英勇救人的老党员王树先、渔民罗成财、捡到巨款不为所动的青年徐丽珍、身陷残疾却还要照顾三个重疾家属的煤矿工人朱邦月等全国道德模范,有捐资上百万甚至上亿元的福耀玻璃集团、恒安集团等知名企业,更有许许多多从事志愿服务的无名英雄。正因为有他们的无私奉献,才形成了富有福建特色的“三平”精神,塑造了文明海西、和谐福建的新形象。
危难显真情。一个民族在最关键的时刻,更显示其强大精神力量。在这次地震灾难中,各级文明单位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意识与藏族同胞共度时艰,无愧为和谐海西建设的排头兵,为推动全省精神文明建设“两个示范”工作发挥了示范作用。这种浩大善举,生动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传统美德,代表了我省广大干部、职工与群众高度的道德觉悟,是我省多年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重大成果之一。这种道义支持弥足珍贵,它不仅为玉树同胞带来心灵的抚慰和重建家园的希望,更为重要的是,它集聚了民族精神、彰显了道德力量。
大力弘扬扶危济困、和衷共济精神,这既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各级文明单位创建的题中之义。文明创建成果,正是要在应对地震这类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考验中,得到检验和展示。实践证明,只有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与人民现实生活需要、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激发群众的创建热情,有效推进公民道德建设,进一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当前,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把在抗震救灾中形成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具体行动,要始终坚持不懈地推进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准 印 号:福建省内部资料出版物
出版许可证K149号
投稿专用邮箱:dtyj2766@163com
报:中央文明办,省五套班子领导,省文明委成员,省委宣传部领导
发:省直有关部门,各市、县、区党委、政府、文明办,省委宣传部各处室,各兄弟省、市、自治区文明办
(共印80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