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思考〕
厦门市副市长詹沧洲:
着力六个突破 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一体化
加快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一体化,是厦门市岛内外一体化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结合厦门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一体化工作应着力在六个方面努力实现新突破:
1.在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上努力实现新突破。要从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入手,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重点抓好“三项教育”:一是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要找准科学理论与农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的结合点,广泛开展面向农村基层的理论宣讲、组织编写适合农民群众需要的通俗读物,把深刻的道理用朴实生动的语言和农民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讲清楚、说明白,深入浅出地回答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切实把科学理论转化为农民群众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决心、思路、能力和行动。二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广泛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践活动,从当前农村面临的具体问题入手,深入开展“四德”教育,修订完善乡规民约,不断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道德支撑。三是深入开展经常性形势政策教育。要运用“厦门人文论坛”、“鹭江讲坛”、厦门网“理论在线”等阵地,结合重大政策出台、重大活动开展和重大节庆日纪念日等契机,组织领导干部、专家和实际工作者深入农村基层宣讲,举办各种形式的主题学习教育活动,帮助农民群众了解建设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政策规定和具体内容要求。
2.在培育新型农民上努力实现新突破。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任务。要加强新型农民的培训教育工作。在培训对象上,要突出三类人群,即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民群体,“村改居”后的新居民包括被征地农民和退养上岸渔民和来厦务工人员;在培训内容上,要突出综合素质的提升,既要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又要提高从业就业素质,既要培训科学文化素质,还要强化农民法律素质;在培训阵地上,要依托农村现有的基层文化中心、农民夜校和外来工培训学校,尤其要发挥各级劳动部门就业培训中心的作用,定期组织各类面向农民的农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落实免费培训政策,拓展培训项目。同时,要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让更多农村青少年进入学校培训,多渠道、多手段地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3.在倡导文明风尚上努力实现新突破。没有文明的社会风尚,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要想方设法,多策并举,切实把乡村风气搞清正。一是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要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倡导20字基本道德规范。广泛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二是要强化乡风文明建设。继续深入开展“道德评议”、“共铸诚信”、“送温暖献爱心”、“信用农户”、“文明家庭”等各具特色的道德实践活动,尤其要以“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为主题,大力普及与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科学知识、医疗卫生和健康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农民群众移风易俗、革除陋习。要特别重视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突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困难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等特殊群体。三是要拓展农村文明创建载体。按照中央文明委的要求,积极开展文明集市示范点的创建活动,每年要表彰一批文明集市,努力把文明集市创建打造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亮点;要把生态文明村创建作为新的载体,大力推广翔安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的经验做法,每个区每年都要抓一批示范点;要积极开展农村志愿服务活动,组建农民志愿服务队,组织他们开展互帮互助、提高农民致富技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等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把志愿服务变为吸引农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新平台。
4.在推进岛内外文化建设一体化上努力实现新突破。着眼于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从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入手,进一步完善我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做到“三个一体化”:一是岛内外文化建设规划一体化。一方面,要根据岛内外建设一体化发展的目标要求,结合各区资源优势、资源分布及资源特色,制定岛内外文化一体化发展新的目标体系和分类推进的规划。另一方面,要依据全市“岛内外一体化”建设总体布局和新城区的功能定位来统筹岛内外文化规划的功能布局,按照新城区、新城镇、新农村三个层面,把城乡文化建设规划纳入新城区、新城镇、新农村的统一规划之中,突出抓好工业集中区、新建社区、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文化设施的配套建设,科学合理地安排文化的功能定位、发展空间和产业布局。二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岛外新城建设要按照市委提出的“四高”标准完善各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抓紧实施一批文化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形成与未来新城区发展相配套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基本框架。对于新城镇要按照高质量、高品位的原则搞好镇(街)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文体活动中心、综合性文化广场、公共图书馆、多功能影剧院、老年活动中心、文化宣传画廊、儿童文化园和特色文化展示馆等建设力度。农村基层要做实农村(社区)文化设施,突出经济实用原则,建设一个集教育培训、棋牌活动、文艺活动、健身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业余剧团(文艺宣传队)、农家书屋和文化宣传画廊,以及符合演出和放映条件的小型广场等。三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继续完善岛外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和流动文化大篷车等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结合“我们的节日”主题,广泛开展文艺汇演、体育健身等文体活动和书香鹭岛、全民阅读、学习型村镇建设等活动。大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四下乡”等活动,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延伸,加快建立覆盖广泛、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鼓励文化工作者创作生产更多农民群众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文化产品。要下大气力培养造就一批农村文化骨干和带头人,特别是要加强对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和基层文化协管员的培训,扶持发展一批文化中心户,力争在今明两年实现每个行政村都有一支群众文化队伍的目标。
5.在整治农村生活环境上努力实现新突破。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一要继续扎实推进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科学做好村庄改造的规划编制,深入动员广大村民群众积极参与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二要继续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推进农村交通、水利、通讯、电力、环卫等设施建设,推进农村道路硬化、村街净化、庭院美化。要深化“洁净家园”行动,把改路、改水、改气、改厕工程与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结合起来,保护生态环境。三是要加强管理与维护。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文体设施建设力度,发挥好各类设施的功能作用。特别是要根据一体化要求,抓紧建设一批镇村垃圾清洁楼、公厕等环卫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重视对各类设施的管理与维护,认真贯彻《厦门市农村公共设施管理办法》,积极探索农村环境日常监督管理的有效办法和机制,将乡村环境管理的要求纳入城乡一体化规划、一体化保障、一体化整治、一体化考评,纳入村规民约,制定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使村容村貌的管理制度化、经常化。
6.在完善城乡共建机制上努力实现新突破。中央文明委要求全国文明城市要在以城带乡、城乡共建方面走在前,动在先。要从规范文明单位城乡共建活动入手,拓展载体、建立机制,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推进城乡共建。一要规范共建活动。市委文明办、市委农办已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城乡结对、文明共建”活动的通知》,专门就文明单位与村镇结对共建的原则、方法、内容等要求进行了规范,明确了188个市级以上文明单位与157个行政村进行结对共建。二要拓展共建领域。厦门现有参与城乡共建的文明单位仅占全市市级以上文明单位的34.7%,下阶段,要推进岛外区属文明单位开展城乡共建活动。思明、湖里区的文明单位除了与岛外农村结对外,还可以同本区“村改居”社区结对。各系统要鼓励本系统文明单位积极参与城乡共建活动,不断扩大共建覆盖面。三要建立长效机制。文明单位参与城乡结对共建是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也是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途径。要把各级文明单位参与城乡共建的情况作为申报、评选文明单位的重要条件,认真落实信息报送、检查考核和评比表彰等机制,推动各级文明单位履行共建责任,提高共建成效。(厦门市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