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志愿服务频道> 访谈评论 > 正文
志愿者团队怎样破茧化蝶
http://wmf.fjsen.com 2011-03-21 18:23   来源:四川日报    我来说两句

“这样下去不是长久之计”

原有的粗放运作模式,很难继续吸聚到足够的公益资源

“这样下去不是长久之计啊。”留守学生题材公益电影《最好的未来》基本拍完那天,“爱有戏”社区公益文化发展中心负责人刘飞心里并不兴奋,更多的是迷茫——自己的理想还能坚持多久?

做公益文化服务,是刘飞的长期愿望,去年她牵头成立了“爱有戏”社区公益文化发展中心,希望用戏剧传达公益理念。

《最好的未来》是刘飞今年独立运作的第一个项目,凭着到团省委争取的2万元钱,刘飞今年初匆匆启动了这个项目,“当时想得很简单,也没做过仔细的预算,先把事儿干起来,边干边筹钱。”回想当时,刘飞觉得自己有些草率。

“草率”实际上是过去两年里,我省大多数民间志愿者组织的运行状态。“地震之后,很多基金会和爱心企业的公益服务资金资源都向灾区倾斜,当时做志愿服务,只要有激情,哪怕你的项目计划比较草率,也很容易得到资助。”一名曾在灾区服务的志愿者这样告诉记者。

刘飞没想到的是,项目启动没多久,拍摄计划一再拖延,资金跟不上了。她四处筹资,各种基金会组织却似乎一下提高了门槛。迫不得已她找丈夫资助了几万元,工作人员又自掏腰包购买了一些必备的拍摄用具,团队还去一家房地产公司的活动上靠表演募捐…… “那种为五斗米折腰的感觉,真是想起来就想哭。”刘飞说。

处于迷茫中的,也不仅仅是民间志愿者组织的负责人。刘莹是四川某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指导老师,近来也为如何保持住协会志愿者的激情而苦恼:地震之后,很多学生积极加入协会到灾区开展志愿服务。可如今志愿服务逐渐转向常规状态,主要是到社区陪伴老人、关爱留守学生、清扫学校自行车棚等活动,学校志愿者参加活动的兴趣越来越低,“很多时候我们组织活动,成了通过学院下任务,志愿服务变了味儿。”刘莹分析:简单的社会服务,很难维持参与者的激情,志愿者组织需要有人指导。

“我省志愿者组织出现集体迷茫情绪,是一种必然。”一名长期关注四川志愿者团队发展的专家认为,四川的志愿服务,由于汶川特大地震这一突发事件而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孵化”了大量志愿者团队。这固然可喜,但同时也决定了其发展的先天不足:缺乏先进的志愿服务理念引导,运作质量不高。在过去两年里,有很多公益资源向灾区倾斜,但现在,原有的粗放运作模式,很难继续吸聚到足够的资金资源、人力资源。“所以现在特别需要‘二次孵化’,帮助他们由传统‘学雷锋’式的奉献行为,向现代社会志愿服务行为转变,由草根志愿服务组织,向专业化发展的公益服务组织转变。”业内人士认为。

责任编辑:陈楠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