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县实施“五要”工程 培育文明乡风
2006年开始,浦城县在农村中实施“五要”工程(即村里的事村民要知道、要参与、要做主、要监督、要满意),制定了“五要”工程实施流程图、议事决策规则,细化了工作内容、具体要求和操作程序,将农村基层民主、小城镇建设、文明生态村创建、乡村清洁工程、志愿者服务活动、新型农民培育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纳入“五要”工作内容,加以推动,有效提升了乡村文明程度。
1.集纳民智,助推小城镇建设。小城镇是连接城乡文明的桥梁和纽带。浦城县在推动小城镇建设工作中,按照“五要”工程的要求,在做决策时,让群众早知道、早参与,以群众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为前提;在决策执行中,让群众来管理和监督,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决策成效上,以群众有没有分享到发展成果来衡量。群众全程参与谋划、决策、监督,通过召开民主听证会、村民代表会、户代表会、联户代表会议等,村民的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和采纳,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执行力和落实力。全县15个小城镇试点、58个中心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文明管理工作等在“知道、参与、做主、监督、满意”的一体运作机制中顺利推进。目前,全县累计投入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达5950万元,为农民学习知识、掌握信息、开展活动提供阵地保障。
2.凝聚民心,深化生态村创建。浦城县在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中,按照“五要”工程的要求,凝心聚力抓创建,用成果感人,以实事说话、让群众感受到好处,从而激发农民的创建热情,变“要我建”为“我要建”。石陂镇布墩村村民通过意见表,提出了清理河道、建沼气、修公厕、种植树木花草等13件事,村两委把其列入生态村创建规划中,印发60份,由各村联户代表讨论,村里根据村民讨论的意见,对规划初稿修改了39处,通过全村人参与编制规划,每件事做起来都齐心协力、气顺心齐。永兴镇永平村把发展绿色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设想交由村民来讨论决策,形成了发展烤烟作为该村的主导产业,提高了村民收入。目前,全县近 3.4 万个农户对庭院进行综合改造,建沼气池1682个,植树 15万株,种植花草 8万平方米,全县有三分之一村实现了“村在林中,院在树中、人在绿中”的目标。2010年,盘亭乡柳墩村获得国家级生态村荣誉称号,九牧镇、富岭镇、管厝乡等9个乡镇获得省级环境优美乡镇,村头、吴墩、双同等18个行政村获得省级生态村荣誉称号。
3.顺应民意,美化净化新农村。农村垃圾无人清扫,群众反映强烈,渴望改变这种现状。浦城县实施“五要”工程后,全县新建焚烧炉13个,垃圾处理场19个,垃圾池 657 个,配备卫生保洁员 860 人,各村基本上建立起垃圾清扫、贮放、收集、焚烧、填埋为一体的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同时,大力普及卫生防疫知识,开展防疫、健康知识讲座等,大部分建制村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盘亭乡柳墩村发挥新农村理事会的作用,理事会与村委挨家挨户做工作,征求意见,村民表决通过“一户一月一元”的保洁费、垃圾袋装、专人清理、畜禽圈养制度,并付诸实施。南浦党员志愿者服务队,168名党员队员定期进村入户,开展垃圾清理,疏通沟渠,防疫消杀、健康知识讲座等活动,清洁净化环境,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今,浦城县农村讲究卫生、保护环境、崇尚文明成为越来越多村民的自觉行为。
4.对接民需,培育乡村新农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浦城县农村依托“五要”工程载体,在农村中建立起新农村建设志愿服务队、党员志愿服务队、乡风文明理事会、文明村民评议会、文明督导队、红领巾宣传队等群众志愿组织,开展农村政策宣传、文明新风巡查、实用技术辅导、公益事业赞助等活动,增强了村民公德意识,提高了村民文明素质。富岭镇每到夏季,村民们常因为灌溉问题发生纠纷,甚至出现打斗、上访现象。实施“五要”工程后,村里及早将水利建设管理等交由联户代表去商议、协调,村民们在充分协商基础上,提前管好水利设施,合理分水,没有再出现打斗、上访,这种变化遍及各个乡镇。万安乡村头村推行“家庭赡养协议书”,全村410户村民高兴地在“赡养人”与“被赡养人”上签下名字,爱老敬老成为了村民自觉行为。浦城县农村中的治安、计生、养老、环境卫生、公益事业等困扰村里的大事、难事,在实施“五要”工程中,实现了根本的改观,而这种改观,是农民思想观念的改观,农民主体地位的转化,农民精神面貌的变化,是农村新型农民呈现出来的新时尚。 (浦城县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