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文化改革发展重要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我国文化建设从全局和战略上进行了部署。在刚刚闭幕的九次文代会、八次作代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就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文学艺术事业繁荣发展作了新的动员,对广大文化工作者寄予殷切期望。学习领会好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好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建设文化,也就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问题。必须以新的理念、新的视角来认识文化的地位作用,切实担负起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历史使命、历史责任。
1.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纽带、是引领前进的旗帜。文化最大的特质,就是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持久性,像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能够以无形的意识、无形的观念,深刻影响着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现实。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文化始终是血脉和纽带,铭刻着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寄托着一个民族的共同追求,民族和国家的认同从根本上说就是文化的认同。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生生不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有深厚的文化传统、有高度的文化认同、有共同的精神家园。历史和现实还告诉我们,文化是引领国家和民族前进的旗帜和号角,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社会的进步总是以文化的进步为先导。近代欧洲一批国家的崛起可以说是源自于文艺复兴,正是这场思想启蒙运动,将欧洲推向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近代中国重新踏上民族复兴之路,也正是从文化的觉醒、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开启的。当代中国所以能够创造令人瞩目的发展奇迹,很重要的就在于我们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以思想上的新解放、文化上的新进步推动了事业的新跨越。事实证明,文化深刻体现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创造力生命力,是民族生存发展、国家繁荣兴盛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不可能兴盛强大,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文明进步的标识。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共同繁荣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特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同发展是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随着改革建设实践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文化功能定位的认识大大提升,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化不仅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而且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实现科学发展、全面发展,需要文化有一个更大的繁荣进步。从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看,文化不仅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而且在提升发展质量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资源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文化消费日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文化产业日益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只有当文化表现出更强大力量的时候,当发展具有更多文化含量的时候,经济发展才能进入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从文化对社会和谐稳定的影响看,文化是“润滑剂”、“减压阀”,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自身的和谐,都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培育、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滋养。特别是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加速期,如果不重视培育理性和谐的理念和精神,不注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稳定。从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看,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有发达的经济,也要有繁荣的文化,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加快文化建设是题中应有之义。
3.文化是民生幸福的要义、是美好生活的保障。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着人。文化对人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内在需求、普遍需求,也是终生相伴的需求。人们需要通过文化来启蒙心智、认识社会,获得思想上的教益,也需要通过文化愉悦身心、陶冶性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依归。精神文化上的充实和丰盈,始终是幸福生活和美好人生的内在要求。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再仅仅局限于吃饱穿暖等物质方面的需求,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更加迫切、愿望更加强烈,文化越来越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现在,各地都很重视改善民生,社会上也在热议生活质量、幸福指数,实际上离开了文化,民生的改善就是不全面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也难以得到保障和提升。这些年,我们在改善文化民生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大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但城乡、区域文化发展还不平衡,一些地方群众看书看报难、看电影电视难的问题仍然存在。实现人们的“文化温饱”,更好地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让人们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需要把文化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需要我们付出更大努力。
4.文化是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是综合国力的有力支撑。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文化与经济相融合产生的竞争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最根本、最持久、难以替代的竞争优势。有人认为,如果说过去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经济、军事的较量,未来将以文化论输赢。现在,许多国家都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战略,利用文化展示本国形象、拓展国家利益。美国制定了《国家战略传播构架》,欧盟20多个国家发表了各自的文化政策官方文件,日本和韩国也都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战略。目前,一些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已占到GDP15%以上,不仅给他们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而且传播了他们的价值观念,文化软实力成为实实在在的硬实力。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文化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不相称,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很不相称。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纲领、文化设计、文化理想,没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要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不可能的。只有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加快构筑我们的文化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维护国家利益和文化安全。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描绘了我国文化繁荣发展的“路线图”和宏伟蓝图。为新的文化征程开路、为中华文化复兴献力,是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四个一批”人才作为宣传文化领域的优秀代表,更应勇担重任、走在前列,切实发挥好引领表率作用。
第一,秉持崇高文化追求,在弘扬先进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发挥引领表率作用。树立什么样的文化理想、坚守什么样的文化立场、坚持什么样的价值追求,始终是文化工作者修身立业的根本。古今中外,那些挺立时代潮头的文化先驱,那些彪炳史册的名家大师,无不拥有高远的文化理想、高尚的价值追求,无不把实现个人价值与推动历史发展进步有机结合。只有坚持正确的价值坐标,才能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和精神境界,才能启迪人们心灵、引领社会前行。在当代中国,一切有理想、有抱负、有作为的文化工作者,都应当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做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要满腔热忱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鼓与呼,用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用高质量的优秀作品,生动形象地表现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兴国之魂、传承文化精髓、礼赞高尚情操,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无论是从事理论研究、新闻宣传,还是文化产品创作生产,都要以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为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基本遵循、作为衡量标准,融入自己的政治立场、思想感情和工作作风,融入自己的学术探索和艺术创作,为时代放歌、为民族写史、为人民立传,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召人们、影响社会。
第二,树立人民至上理念,在贴近群众、服务群众上发挥引领表率作用。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精神父母,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本。人民养育了我们,我们理当做人民喜爱的文化工作者。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增强大众情怀、摒弃小众意识,想问题、做事情都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都要充分考虑群众的意愿,自觉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切实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服务群众作为基点和归宿,感知群众冷暖、关注群众诉求,多宣传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多表现平凡人物的精神世界,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体现文化工作者的价值。生活最深刻,群众最智慧,泥土最芬芳。与群众越贴近,对生活的理解越真切,我们的文化工作越能得到人民的认可。现在,广泛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给宣传文化工作带来一股清新务实之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改进宣传文化工作的根本措施,是宣传文化工作者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应当成为宣传文化战线的一种“常态”。实践也启示我们,文化工作者应该经常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在路上,心中才会有时代;在基层,心中才会有群众;在现场,心中才会有感动。希望“四个一批”人才发挥带头作用,多到基层、到一线去,走进生活深处、走进人民心中,把实践作为最好的课堂、把群众当成最好的老师,在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中汲取智慧营养、增长本领才干。
第三,保持与时俱进品格,在投身改革实践、推动文化创新上发挥引领表率作用。文化总是在吐故纳新中不断前进的,也是在创新创造中实现发展的。只有创新创造,才能达到学术艺术的高峰,才能实现文化园地的繁荣昌盛,才能焕发文化发展的蓬勃生机。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要有所造诣、有所成就,就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继承发扬前人的文化创造,吸收借鉴国外有益文化成果,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新的文化创造。要增强改革意识,深刻认识文化体制改革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特殊重要意义,深刻认识破解文化发展难题需要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动力需要改革,开创文化发展新局面关键也在改革,积极主动地支持改革、投身改革,做改革的参与者、推动者。实践永无止境,创新也永无止境。要大力发扬创新精神,始终把创新作为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以敢为人先的胆识、超越前人的勇气,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推进体裁题材、风格流派、表现形式创新,推进传播方式、经营模式、管理手段创新,在开辟文化发展新天地中留下当代文化工作者的光辉印记。
第四,强化精品意识,在创作生产更多高质量、高品位的精神文化产品上发挥引领表率作用。文化精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新能力和创造水平,精品纷呈、佳作迭出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这些年,我们不乏优秀作品,但真正能够称得上经典的还不多。时代呼唤更多的精品,人民期待更多的佳作。打造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化精品,是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坚持导向为魂、内容为王,关注现实生活、不断开阔视野,增强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丰富自己的文化实践,努力把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融汇起来,把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起来,推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精品力作。要加强学习、勤于汲取、善于积累,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学习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能,打牢根底、扩大储备、丰富学识,为创作精品打下扎实基础。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有付出才会有回报。要静得下心来、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笃定志向、潜心创作,孜孜不倦、精益求精,使我们的作品经得起历史、人民和实践的检验。
第五,坚持崇德敬业,在恪守良好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上发挥引领表率作用。人品决定文品,为文先要立德。宣传文化工作者是精神食粮的生产者,担负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责任,只有自己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才能创作出启迪心智、震撼心灵的优秀作品。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优秀文化工作者,秉持德艺双馨的崇高追求,以对国家和民族的担当奉献,以对艺术和事业的执着坚守,为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树立了文化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四个一批”人才是文化工作者的优秀代表,很多已经是社会名人。社会影响越大、关注度越高,越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珍视党和人民给予的荣誉,珍惜时代和社会提供的舞台,努力做道德品行和职业操守的示范者。要增强社会责任感,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标准要求自己,严肃认真地考虑精神文化产品的社会效果,坚持文以载道,讲品位、讲格调、讲境界,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让美好的道德与情感成为人们的精神营养。要加强自身修养、锤炼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用人格力量赢得社会尊重、赢得人民赞誉。
※本文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2011年12月2日在第五期“四个一批”人才研修班上的讲话,发表时有删节。
刘云山:肩负历史责任 为推动文化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中宣部近日在京举办第五期“四个一批”人才研修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2日同研修班学员座谈并讲话。他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打开了广阔空间,广大文化工作者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在第九次全国文代会第八次全国作代会上的重要讲话,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更好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和历史责任,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智慧和力量。刘云山:坚持科学发展主题 推动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刘云山强调,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需要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提出科学合理的目标规划和工作要求。江苏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文化氛围浓郁,文化发展有着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社会条件。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更高的标准、更有力的措施谋划和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努力在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刘云山:新形势新任务赋予对外广播事业新使命新要求
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创建70周年纪念大会3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发来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大会并讲话。
刘云山在讲话中指出,70年来,几代对外广播工作者以对党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对事业的热爱,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广泛传播中国声音,架设与世界交流沟通的桥梁,推动对外广播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为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树立中国良好形象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坚持开放办台、改革立台、创新强台、人才兴台,作用日益突出、影响越来越大,成为我国对外传播的主阵地和排头兵。在新的起点上开创对外广播事业新局面,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围绕构建现代国际广播体系,把握正确导向,遵循传播规律,在加强内容建设上取得新成效,在发展新媒体新业务上取得新进展,在拓展传播渠道上取得新突破,不断增强传播能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