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特别话题 > 正文
两个人的“海上福州”
http://wmf.fjsen.com 2012-09-11 09:22  吴旭涛 陈文波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圣寿宝塔至今已有900岁高龄,但是当见到它时,我们不得不感叹其保存竟如此完好。这是一座仿楼阁式的七层石塔,27.4米高,坐南朝北,平面八角,样式和构造具有福建东南沿海浓厚的地方特色,一层塔壁饰有佛教故事浮雕,很是精美。全塔用石块叠造而成,所以坚固非常,宝塔分别在宋元明历经三次大地震,仍然屹立不倒。

从圣寿宝塔往山下步行几分钟,便到了郑和史迹陈列馆。馆中有一块“天妃灵应之记碑”,俗称“天妃碑”。这是明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前夕,在长乐太平港候风时率部属撰文所刻。碑通高1.62米,碑体宽0.78米,厚约0.16米。碑用黑色页岩作为原料,碑额刻有祥云捧日图案,中央是篆书“天妃灵应之记”,两旁阴刻如意云水纹,碑体四周边框刻有缠枝番莲纹。碑文有31行,一共1177字,记述了郑和前六次下西洋的经过,以及第七次下西洋的任务、航行时间、船只、人员等等情况。这块碑在中国的航海史上相当重要,是郑和下西洋的最好见证。

在长乐,留下郑和足迹的,还有位于潭头镇文石村北侧海边的登文道码头。这是当年郑和到长乐修建天妃庙时登陆的地方。码头由条石铺成,长约99.73米,最宽处有3.44米。由于经历数百年的海水冲刷,条石已经参差不齐。在几块石面上,我们隐约见到刻有文字。文保专家介绍,登文道码头是古代长乐客商出远洋的始发地,也是本地读书人进京赶考的出发港。读书人回来后,若是中了举人,便会捐一块石头,并在石头上刻上自己的名字,这就是“登文道码头”名字的由来,要想“登文”,就要从这里过。如今,在高考前夕,许多家长也会带着孩子来码头上走一走,希望能像捐献石材的读书人一样,一举夺魁。

王审知和郑和的故事,虽然有些遥远,但却让福州的海上丝绸之路充满传奇,时光已经走远,长乐郑和公园里郑和的塑像依然眺望着远方,那是大海的方向,曾经,一个民族的航海雄心,是从这里启航。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