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思想道德频道> 道德评论 > 正文
由“讲”导“习”型塑社会道德语境
http://wmf.fjsen.com 2012-09-28 15:37  孙占卿 来源:中国文明网    我来说两句

道德应该怎么“讲”?道者,导也;德者,得也。如果讲者所倡导的价值,不能让听众有“得”于心,愿意跟随,那么这种价值弘扬也就只能停留在口头上,成为所谓的“口耳之学”。荀子说小人的学习“入乎耳,出乎口”,而君子之学要“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因此,中国古人把讲学称为“讲习”,不但要讲之于口,还要习之于行,“讲”而无“习”,等同摆龙门阵。“讲习”的说法最早来源于孔子,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习”的意思是鸟儿不停地扇动翅膀,意思是通过反复的学习,让道德认知成为行为的习惯。因此,道德讲堂的活动内容是“讲”,目标却不能停留在“讲”上。

道德讲堂应该引导社会建设道德讨论的“场”,只有认识到身边的一言一事的道德价值,我们才可能慎言慎行,自爱尊人。道德讲堂的活动是一种倡导,不是强制,因此不可能通过什么手段强制听众跟着操习。王阳明曾提出讲习的关键不是反复,而是要入心。“习”不能停留在表面行为,而是要“习此心”,道德讲习只有回归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才可能成为自然的习惯,一言一行无无不“发而中节”。道德讲堂可以带动讲习之风,从身边小事出发,让道德成为全社会的讨论话题,重塑道德的社会语境。只要建起道德价值的“场”,人们薰习其间,润物无声,沁入心底,道德自然会不讲而讲。

道德讲堂应该联合舆论媒体,推动立体化的道德讲习运动。在这个时代,对型塑公众认知起到最直接作用的无疑是媒体,然而,部分媒体不但起不到价值引导的作用,恰恰相反,它们将人的猎奇心无限放大,成为窃私偷窥的鼓吹者,长恶导奸的推动者。部分媒体对正面报道程式化,草草应付,而对犯罪细节极尽详细,几乎要写成犯罪反侦察教程。一遇到“艳照门”之类撩拨社会心理的话题,个别媒体更是如同看到腐尸的秃鹰,一边假惺惺地批判,一边没完没了地深挖追逐。鉴于现代媒体对社会的影响,没有媒体广泛参与的社会道德讲习运动,将很难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