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讲‘安居’,有居所,才能安定下来、安心下来、安稳下来。”
晨报讯(记者 陈光豪)日前,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就住房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并阐述了“安居”的概念。于伟国强调,住房关系百姓切身利益、长远利益,各级各部门要始终高度重视,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住有所居、安居乐业。
这是于伟国1个月来连续第六次开展民生专题调研。这6次调研,分别涉及就业、就学、医食住行这六大“民生难题”。
厦门市领导钟兴国、臧杰斌、林国耀等参加调研。
[关键词:商品房]
坚决控制房价不合理上涨
今年1月-9月,厦门全市房地产市场总体保持价稳量增的良好态势。于伟国说,一定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房地产市场调控一系列决策部署,继续稳定价格,坚决控制房价不合理上涨。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商品住宅用地供应,稳定市场预期。
“房源多了,对价格控制能产生直接作用。”于伟国说,今后住宅用地,尤其岛外住宅用地可以加快一点,形成持续又合理的市场供应量。
于伟国还强调,如果短期内一时存在房价上涨较快的趋势和苗头,要及时采取措施,包括采取行政措施。
[关键词:保障房]
保障房首先应是“保质房”
今年省里下达的2.9万套保障性住房目标任务,厦门市已超额完成。于伟国要求,还要进一步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推广洋唐保障房综合体的做法,在岛外规划建设一批规模大、配套好、功能全、交通便捷、生活便利、生态良好的保障房综合体。
“保障房首先是保质房。”于伟国说,今后新建保障房要功能配套齐全,既要有“内配套”,又要有“外配套”。不仅解决住房,而且跟居民生活、生产、工作相关的配套条件都应该有。“质量第一,一定要确保从规划开始,到建设,到建成入住后的管理质量,而不仅仅是建设时质量。”
惠民举措
●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保持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对商品房实行预售方案审查和价格引导;采取有效措施,敦促已批用地项目尽快动工,加快商品房预售审批进度,推动新一批商品房上市销售;降低公积金支取门槛,帮助解决群众购房困难。
●加强土地供给管理。增加商品住宅用地供应量,稳定市场预期;进一步规范土地出让项目竞买人资格条件设置。
●加大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力度。编制保障性住房项目发展规划,滚动推进项目建设,确保房源充足;全面实施保障房项目挂牌公示、住宅质量分户验收和物业逐套验房等制度,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成立专门负责投融资、建设和运营管理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管理公司;进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政策。
●加快岛外保障性住房小区配套公共服务项目建设;推广洋唐保障房综合体的做法,在岛外规划建设一批规模大、配套好、功能全、交通便捷、生活便利、生态良好的保障房综合体,鼓励岛内申请户选择岛外保障性住房。
●完善公平公开公正的保障房分配与动态管理制度。强化申请审核的协查工作机制,设立全市联网的个人信息资讯协查平台。
于伟国建议社区服务中心尝试错时下班不是我说调就调是要听多数
周一至周五,社区工作时间与居民上班时间重叠,周末也没上班,不少居民只好请假“办事”,带来诸多不便。
这一点,于伟国也考虑到。
调研第一站来到湖边花园A区。在社区服务中心,于伟国建议社区调查看看,居民哪个时段最有可能前来办事,根据需要尝试错时下班,下午下班延长一些时间,为居民提供更加便利的贴心服务。
怎么调?于伟国特别强调,“不是我说调就调”,还是老办法,调查研究最管用,要听听最多数人要求什么时候下班,就按多数人要求。
于伟国还谈到,居民社区要尽量确保“一次办结”。他说,办事居民不是管理者,对“手续齐全”的理解,有时候不一定理解很到位,前来办理才发现还缺这个少那个证件,还得多跑一两趟。“我就遇到过,以为手续齐全,到了以后,说是缺了什么证。”所以社区要把这种情况最大程度地减少,可以把社区服务中最常见的项目、所需要的手续,印成简易的宣传单,发到居民家里去,告知居民。
“社区服务本来就是最便民、最直接、最普通的服务。”于伟国说,如果不能做到“一次办结”,说明管理办法上还有差距。社区就要围绕这个目标,在各个环节加强。怎么改进?“你们最有经验,你们最了解情况”,“你们最有发言权”。
相关链接
一直在路上
陈光豪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学是民生之基,就医是民生之急,住房是民生之要……六场专题,涉及就业、就学、医食住行六大民生难题。
几场调研下来,于伟国也几次谈到“调研只是开头,关键是接下来的行动。”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在最近报纸上、电视里,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这些惠民行动,一个接一个。
破解交通难,火车站南广场停车楼、疏港路下穿通道等一系列项目接连开工。
破解就医难,上周举行的厦门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厦门市卫生局明确提出,下个月将完成取消药品加成的方案。而这正是当前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也是缓解看病贵主要举措。
破解就学难,年内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同时今年完成祥店小学、通屿学校等一批中小学建设。
……
可以想象,在一系列的研究、论证、决策之后,更多的惠民举措将次第展开、纷至沓来。
事实上,这些民生难题,既是老问题,也是新问题。
说老问题,早在春秋时期,《礼记》中的礼运篇、大同篇等就有类似“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表述。民生话题,亘古已久。
说新问题,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百姓已不满足吃饱穿暖,对生活质量有更高的希冀:不仅有书读,还希望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不仅有工作,还希望是一份更有幸福感工作……
正是如此,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破解民生难题,厦门在路上,也将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