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突出项目运作。把农村精神文明的目标任务,细化分解为村庄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创意文化发展等重点建设项目、为民办实事项目,落实到五大战役、十大竞赛活动中,确保农村文明创建有成效、有亮点。列入“五城同创”。与全国文明县城、卫生县城、生态县、园林县城、森林县城等“五城同创”活动捆绑推进,连续两届获得全国文明县城荣誉称号,成为全省首个通过国家生态县考核验收的县份,代表了目前国家较高的生态水平,文明村镇覆盖率67%,岩溪镇成为第三批全国文明村镇。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教育、文化、卫生、社保、环保、安保等一批民生问题明显改善,农村等级水泥路、有线电视实现村村通,人口计生连续九年保持全省计生一类达标先进县,基本实现全民医保、农村住房统保,城乡群众、干部职工收入明显提高,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位居全省前列。列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培育壮大中华汉文苑、龙人古琴文化村等一批文化龙头企业、特色文化企业、文化创意企业、新兴文化企业,精心包装“慢客村、慢客园、慢客岛”等一批以“慢生活”为主题的旅游项目,成功申报注册慢(漫)客系列商标36件,实现文化与旅游和谐互动。
二是突出打造精品。坚持把打造“田园风光、生态之城”作为推动乡风文明的民生综合工程、新农村建设抓手,把乡村、田园、山林、水域等统筹起来规划,与经济发展、村庄环境整治、“点线面”攻坚计划等工作捆绑开发,整合为小城镇建设、小流域治理、小片区提升、小水利开发、小社区配套、小产业发展等“六小工程”,突出以山为依衬、以水为脉络、以田为基底、以路为骨架,开展“三村、四路、五区”重点示范区域集中整治,涉及5个镇(区)、13个行政村,线路总长44公里,实施“搬、拆、建、绿、整、改”等6大类、235个子项目,探索建立“美、用、管、合、简、富”等长效机制,挖掘一派富足和谐、舒适安逸、美观整洁、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风景,初步体现“显山、露水、秀村、融绿”田园风光效果,实现“山青林茂、水体良好、道路明畅、良田飘香、村庄秀美、厂区景化、城镇宜居”的目标要求,顺利通过省市拉练检查,被省主要领导肯定为全省典型,上升为实现“三个更加福建”的一种模式,在全省进行总结宣传推广。
三是突出完善机制。坚持从机制入手,确保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常抓不懈、取得实效。活动常态化。县、镇两级都设立领导小组、专门机构,组建149名县、乡、村三级时政宣讲员队伍,设立172家文明市民学校、家长学校、农技校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长期开展文明单位、文明学校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行军民共建、城乡共建、结对共建等多种模式,做到每个乡镇、每个单位、每个村都有一支专门队伍在抓文明建设。投入多元化。逐年增加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财政预算,充分运用税收、贷款、价格等经济手段,带动社会资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文娱活动开展等,形成滚动投入、滚动产出的良性循环。宣传立体化。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流动宣传车、文艺演出、公益广告等手段和阵地,在主要街道、重点场所设立公益广告宣传牌、悬挂创建标语等,广泛宣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要求、典型,做到有声、有色、有影。
四是突出群众参与。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群众性和社会性,充分激发干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城乡文化。深入开展“春之歌、夏之舞、秋之赛、冬之戏”系列文体活动,开展文化乡镇、文化村庄、文化企业等创建活动,在重大节庆、纪念日举办元宵焰火晚会、龙舟赛等大型文体活动,活跃地方特色文化。同时,重视外来工文化生活,完善文体娱乐设施,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组织体育竞赛、文艺表演等活动,不断丰富外来工文化生活。深化公益活动。开展无偿献血、慈善助学、情系灾区等爱心救助活动,全县慈善事业蔚然成风。特别是在全市率先成立县级志愿者协会及基金会,每年都广泛开展关爱农民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各种便民利民活动,文明单位志愿服务队有162支、人数1.26万人。树立道德导向。注重挖掘典型,表彰先进,用模范引领风尚、形成导向,先后表彰两届县级道德模范和一批十佳好人等活动,有4人荣登“中国好人榜”、“福建好人榜”,2人被评为漳州市道德模范,2人被评为2008年度、2009年度感动漳州人物。
几年来,长泰县注重用现代文明引领传统文化、用创意文化提升产业活力,加快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了城市文明、村镇文明互相促进,促进了文化产业与优势产业融合发展。我们要以这次工作会为新的起点,认真学习借鉴各兄弟县(市、区)的经验与做法,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推动长泰跨越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责任编辑:陈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