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良知被私欲蒙蔽,就会做出不道德的事情来
【11月15日,成都车主开车将小学生焯焯的脚压伤,在给了小学生10元钱后,车主很快离开了现场,没有“对不起”,更没有帮助检查伤势。医院的检查结果显示,焯焯右脚骰骨骨折。】
主持人:目前收到的捐助有多少?
王冬:老人医药费前后花了7万多元。目前,一共收到了捐款25.4万多元,用了2.4万多元。
主持人:王冬的担当和李光全一家的宽容传递了怎样的正能量?
杨毓团:社会对他们的援助是社会对一个有责任敢担当的公民的社会行为的认同。把责任心发散出来,有利于社会良性秩序的循环。
杨剑:我本人在接触交通事故案例的时候,经常看到肇事者想方设法地免除自己的责任,受伤的一方倾尽全力地想从肇事者那里得到更多赔偿,所以他们通常是一个对立的关系。而在王冬这个事件中,本应对立的双方,最后变成了携手共渡难关的伙伴,让人觉得很温暖。正面的力量,才让这个事情影响得这么广。
主持人:如果本身并不富裕,还会选择坚持把老人送到医院吗?
杨毓团:其实,能不能把老人送到医院,和你有没有钱,有多少钱没有关系。关键在你的良知,这个事情是我造成的,我就要把他负责到底。如果考虑到自己有没有钱,到底有多少钱,这个欲念出来的话,就会把你的良知蒙蔽了,就会做出不道德的事情来。私欲对道德是有损害的。
杨剑:现在好像什么东西都可以量化,似乎道德是可以花多少钱来买的。到具体事件中,他就会来权衡:如果我去救治这个小孩我要花多少钱,而我塞给小孩10块钱,我是获利的。所以才会堂而皇之地走掉。
中国有句老话叫作“求同存异”。就算有自己的私欲,经过沟通,肯定有共同的契合点。就像王冬和受害人的家属,他们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老人好起来。
甘洁如:一个人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如何让这个善“扬”起来,恶的一面抑制下去,首先一点就是要让社会形成一种风气,就是恶的事物会受到唾弃。
其实现在的网络就可以起到这样的效果,让恶的人如过街老鼠,而对“善”进行宣扬。慢慢地,“善”就会变成一种约定俗成、一种习惯;而“恶”呢,就会被慢慢地抹去。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2-12-07“仁义哥”:将责任履行到底
- 2012-12-07东南网事:“仁义哥” 将责任履行到底
- 2012-12-04“仁义哥”王冬
- 2012-11-19“仁义哥”见证社会向善的渴望
- 2012-05-24上联:孔孟三道仁义礼
下联:繁春八闽善乐施